最近,咱们老百姓的聊天里,汽车绝对是个热门话题。
特别是网上流传的一个说法,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一圈圈的涟漪。
这个说法就是:“电车要被国家‘抛弃’了,十五五规划里都没它的位置了,燃油车的春天要回来了!” 这话一出来,可真是说什么的都有。
开燃油车的朋友可能心里一乐,觉得自己的老伙计又能再战好几年;而刚买了或者正准备买电车的朋友,心里可能就有点打鼓了,担心自己的车会不会成了“绝版”,以后政策不支持了怎么办?
这事儿听着挺大,但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得把来龙去脉弄清楚。
首先,得说明白,“十五五规划”指的是咱们国家从2026年到2030年的发展计划。
现在是2024年,这个规划还在研究和制定阶段,正式的文件根本就没公布。
所以,现在就说谁被“踢出去”了,有点言之过早,更像是一种根据现有风向的猜测。
不过,这种猜测也不是空穴来风,它确实反映出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思路正在发生一个特别重要的变化。
咱们可以这么理解,过去十几年,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国家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可以说是操碎了心,就像是父母养育一个新生的孩子。
又是给钱(购车补贴),又是给政策(比如大城市更容易拿到的绿色牌照、不限行等等),可以说是全方位地呵护。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这个新兴产业能快点成长起来,在国际上抢占一个有利位置。
那么,经过这么多年的精心培育,这个“孩子”长得怎么样了呢?
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
就在今年,我们亲眼见证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有好几个月,新卖出去的汽车里面,新能源车的比例竟然超过了一半!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现在你去买新车,十个人里头有五六个都选择了新能源。
这说明,新能源汽车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尝鲜选择,而是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市场的主流。
这个“孩子”不但长大了,而且已经能独当一面,甚至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既然孩子已经长大成人,能自己挣钱养家了,父母的教育方式自然也要跟着变。
总不能还像小时候一样,天天往他兜里塞钱吧?
所以,国家开始慢慢“放手”了。
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前几年动辄几万块的购车补贴现在已经没有了,购置税减免的优惠政策也明确了时间表,到2026年就要开始打折扣了。
这并不是说国家不管了、要抛弃它了,而是觉得它已经具备了独立行走、直面市场风雨的能力。
这个过程,用个形象点的比喻,就叫“断奶”。
为什么要“断奶”呢?
因为一直输血,有时候反而不利于健康成长。
前些年,在各种补贴政策的刺激下,造车成了一门特别火的生意,一时间,各种各样的新品牌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这里面,有真心想把车造好的,但也有不少是冲着补贴来的。
大家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比谁的技术更牛,而是比谁能更快地拿到补贴,然后就是简单粗暴地降价,你降一万,我就敢降两万,整个市场打得一片混乱。
这种“价格战”表面上看,我们买车是便宜了,但从长远来看,对整个行业伤害很大。
车企都赚不到钱,哪有余力去投入研发,去攻克那些真正核心的技术难题呢?
没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光靠便宜,怎么走出国门,去和那些国际大牌竞争呢?
所以,国家现在的思路非常清晰和明智。
扶持的重点,不再是简单地补贴某一款车,而是转向支持更上游、更核心的技术。
比如,现在大家开电车,最担心的无非就是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和电池安全。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电池技术的突破,比如说现在全世界都在抢着研发的“固态电池”。
这种新电池如果成功了,电车就能跑得更远,充电跟加油一样快,而且还更安全。
这才是能决定未来汽车行业格局的硬核科技。
国家把力气花在这上面,就是希望我们的企业能够集中精力,掌握这些关键技术,建立起别人难以超越的优势。
而且,这种先进的电池技术,以后不仅能用在汽车上,像机器人、大型储能电站、无人机等等,都需要它。
这才是真正为了国家长远发展的深谋遠慮。
那么,这个变化对燃油车来说,是不是就意味着好日子要来了呢?
确实,随着电车享受的“特殊待遇”减少,燃油车的竞争环境会变得公平一些。
毕竟,燃油车技术非常成熟,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加油站遍布全国,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尤其是在一些充电设施还不完善的地区,或者对于那些经常需要跑长途的朋友来说,燃油车依然是更可靠的选择。
最近几个月的数据也显示,燃油车的销量确实有了一些回暖的迹象,这说明它在国内依然有非常庞大的用户群体。
等到明年、后年,电车的价格优势不再那么突出的时候,燃油车的竞争力自然会得到体现,销量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更像是一场“防守反击”,而不是全面的“王者归来”。
因为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汽车走向电动化、智能化的大方向是不会改变的。
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驾驶体验和科技感的需求也越来越强,这些都是电车的优势所在。
所以,真正的好戏,可能要等到2026年以后才会上演。
那时候,补贴的潮水彻底退去,电车和燃油车(也包括各种混合动力车)将站在一个几乎完全平等的舞台上,展开一场真刀真枪的较量。
对于电车行业内部来说,这也将是一场残酷的洗牌。
那些过去依靠补贴、靠低价策略生存,但自身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将会很难生存下去,被市场淘汰。
我们已经看到一些曾经红极一时的新势力车企陷入了困境,未来这种情况可能会更多。
而对于那些真正有实力、有技术、有品牌的头部企业来说,这反而是个好机会。
没有了低价竞争的干扰,它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和品质提升上,打造出更好的产品。
同时,它们也能更健康地走向国际市场,代表中国汽车工业的最高水平,去和世界级的对手一较高下。
所以,国家政策的调整,目的不是为了打压谁,而是为了让整个汽车行业发展得更健康、更强大,最终筛选出能够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冠军选手”。
这盘大棋,下得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