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主退车人数飙升,信任危机引发行业反思

小米SU7 Ultra,这四个字眼下着实有点烫手山芋那味儿。

想当初,发布会锣鼓喧天,雷总慷慨激昂,恨不得昭告天下小米要重塑汽车格局。

结果呢?

如今社交媒体上,一茬接一茬的车主闹着要“回炉重造”。

这落差,堪比高台跳水,直击谷底。

着实令人费解, 照理说, 小米在手机圈摸爬滚打这么多年, 也算是身经百战的老炮儿了, 怎地到了汽车这块,就马失前蹄了呢?

莫非真是隔行如隔山,水土不服?

车主们扎堆儿反映的问题, 听着也够糟心的: 车机像老牛拉破车, 导航堪比俄罗斯方块, 续航直接腰斩, 冬天开出去,心里直打鼓。

车机系统, 这可是小米一贯标榜的智能化门面啊, 如今却成了众矢之的, 这不就相当于厨子端上来一盘黑暗料理吗?

可别小觑这些鸡毛蒜皮, 它们直接关乎用户体验。

掏了真金白银, 换来的不是代步工具, 而是满腹牢骚, 搁谁也忍不了。

况且, 购入小米SU7 Ultra的车主, 多半是奔着小米的金字招牌去的。

他们笃信小米, 坚信小米能把汽车也玩转。

如今呢?

这份信任, 岌岌可危了。

品牌这玩意, 就像垒金字塔, 一砖一瓦砌起来费时费力, 但要垮塌, 也许就是一瞬间的连锁反应。

小米先前在手机领域攒下的口碑, 现在成了达摩克利斯之剑。

表现优异, 那是锦上添花, 稍有疏忽, 那就是反噬。

毕竟, 期望值越高, 失望值也水涨船高嘛。

不过话又说回来, 这次退车潮, 也不能全盘归咎于小米。

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 简直就是个修罗场, 各家都卯足了劲儿往前拱。

小米车主退车人数飙升,信任危机引发行业反思-有驾

为了抢占先机, 有些厂家恨不得把还没完全打磨好的技术, 直接塞进车里赶鸭子上架。

这无异于竭泽而渔, 明面上看起来进展神速, 但地基不稳, 早晚要出岔子。

而且, 有些厂家在宣传上, 也热衷于玩弄辞藻, 把续航里程吹得天花乱坠, 但实际开起来, 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单说续航里程, 门道就不少。

那些所谓的“NEDC工况”、“CLTC工况”, 听起来一本正经, 但跟咱们老百姓的日常用车场景, 完全是南辕北辙。

冬天开热风, 高速跑长途, 电量掉得比熔断还快。

这种心理落差, 能不让车主们怨声载道吗?

说白了, 新能源汽车这行, 终究还是个新兴行当。

技术还在不断精进, 产品也还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咱们消费者, 也应该多一些宽容和体谅。

然而, 宽容和体谅, 不是毫无底线的迁就。

企业不能把消费者当成试验品, 拿半成品来投石问路。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新能源汽车技术尚不成熟”时, 是否忽略了企业对品质管控的责任缺失?

须知, 技术不成熟, 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宽质量门槛。

从更深远的维度来看, 这次退车风波, 也折射出某些制度上的短板。

消费者权益保护, 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 要有切切实实的保障措施。

如果消费者维权成本高企, 那谁还敢放手一搏, 放心消费?

归根结底, 信任这东西, 是弥足珍贵的。

企业要倍加呵护, 消费者也要据理力争。

小米也好, 其他新能源汽车企业也罢, 都应该把品质放在首位, 扎扎实实地打磨产品, 少玩那些花里胡哨的噱头。

依稀记得之前看过的一部影片, 里面有句台词颇为精辟:“唯有真正的好东西, 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洗礼。” 冀望小米SU7 Ultra, 能经受住这次风波的考验, 也冀望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 都能从中汲取教训, 走得更稳健、更长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