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7月5日,中欧电动汽车反补贴谈判取得关键突破,技术层面已就价格承诺机制达成全面共识。
根据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披露,双方同意按车型分级设定3.5万至4万欧元的动态价格门槛,并建立成本、汇率联动调整机制。
遵守该承诺的中国车企可豁免最高35.3%的附加关税,欧盟则首次接受电池回收技术合作等非关税壁垒解决方案。
谈判呈现"技术破冰、政治待决"特征。中方通过建立欧盟稀土企业出口绿色通道,换取欧盟放宽高技术产品对华限制;中国对欧盟白兰地的反倾销调查与电动汽车案形成博弈联动,若7月5日前完成协议签署,反制措施或将暂缓执行。
当前最大障碍在于欧盟内部协调困境。德国、匈牙利等依赖中国电池技术的成员国坚决反对加税,而法国、意大利贸易保护派系则持续施压。
美国对华电动车征收125%关税的外围压力,更使欧盟陷入"跟随美国"与"维护产业利益"的两难抉择。
中国车企已启动多维度应对:比亚迪在匈牙利建设的电池工厂预计达成欧洲市场60%产能目标,蔚来ET7主动提价至6.9万欧元规避低价竞争质疑,零跑汽车通过与Stellantis集团反向合资输出电动平台技术。
业内分析指出,若欧盟能在最终期限前展现政治决断,不仅可避免中欧全面贸易冲突,更能为全球新能源产业链合作提供创新范本。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