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最近这出啊,颇有点待字闺中又心高气傲的小娘子的味道:先是撂下一句“咱俩不合适”,把上赶着提亲的拒之门外;转头又对豪门大户抛来的秋波暗送款曲,姿态拿捏得,啧啧。
年初那会儿,本田想把日产迎进门,结果被日产一口否决,理由嘛,大约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可这才几日光景,就风闻丰田也有意横插一杠,这下日产的态度可就微妙起来了,既不允诺也不推拒,端的叫人云里雾里。
这事儿若搁在凡夫俗子身上,不过是些许谈资。
可放在汽车界这等巨擘身上,那就是一场攸关存亡、关乎图景的博弈。
日产何以这般急于寻觅“臂膀”?
看看它家祭出的“Re:Nissan”计划便知分晓:裁员两万,闭门谢客七家厂,研发经费捉襟见肘… 这哪是重整旗鼓,分明是“剜肉补疮”啊!
单单裁员两万人这个数字,便足以窥见问题的冰山一角。
你说,一个家底殷实的千金小姐,怎会落魄至此,要靠委身于人来苟延残喘?
这就得从日产这些年作的“幺蛾子”说起了。
日产也曾有过高光时刻,但自从戈恩时代伊始,便一路下行。
戈恩为求销量,竭泽而渔,最终落得质量滑坡,品牌蒙尘的下场。
后来,其本人又因财政问题锒铛入狱,日产更是风雨飘摇。
这就好比一户人家,当家人把家底挥霍一空,还惹下滔天祸事,这日子还能指望红红火火吗?
当然,日产也并非全无胜算。
它手里尚攥着几张“底牌”,譬如英菲尼迪这高端品牌,以及在电动车领域的前瞻布局。
可问题在于,这些“王牌”能否奏效,还真得打个问号。
眼下日产的境况,好似一位踟蹰于歧路之人:一往无前,或许万劫不复;退避三舍,可能死路一条。
是以,它才亟需寻觅一棵“大树”,希冀借此渡过难关。
然则,寻觅“靠山”也非易事。
本田固然实力不菲,但日产或许觉得对方与自己“非门当户对”,毕竟两家在技术理念、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龃龉。
而丰田则不然,它是汽车行业的“执牛耳者”,若能与丰田珠联璧合,那日产便能获取更多的资源与扶持。
不过,丰田亦非散财童子。
它之所以有意与日产合纵连横,必然也有其自身考量。
或许是相中了日产在某些领域的独到之处,或许是想借此拓宽自己的市场版图。
因此,这桩“联姻”能否修成正果,关键还是看双方能否敲定条款。
日产想待价而沽,丰田想锱铢必较,这期间的斡旋博弈,定会引人入胜。
有人戏谑,日产这是“no zuo no die”,自个儿把一副好牌打得稀烂,如今只能靠委身求全。
但依我看来,这也不尽是日产的过错。
汽车行业正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革,电动化、智能化已成燎原之势,日产若不能顺应这股潮流,那就只能被时代所抛弃。
与坊间认知相悖的是,汽车行业的竞逐绝非单维度的。
它不仅是技术上的较量,更是战略上的运筹、管理上的角力、甚或是文化上的比拼。
日产的颓势,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缘由归咎于“运营不善”时,是否忽视了汽车行业变革带来的冲击?
是否忽略了寰球经济局势变迁的影响?
实则,日产的际遇也为其他企业敲响了暮鼓晨钟:时势变迁,企业亦需与时俱进。
若不能及时调整自身战略,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环境,那就只能被时代所淘汰。
话说回来,日产此番“易帜”究竟能否功成?
未来的命运又将如何?
这着实是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
但可以笃定的是,无论结果如何,日产的这次“折腾”,都会给汽车行业带来一些新的启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