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新能源销量榜单出来了,结构变化挺明显,市场正在变得更纯电导向。我一边翻资料一边琢磨,这次的趋势能不能看成是新势力和传统合作者的较量?你说,鸿蒙68,216台继续领跑,听着挺牛的,但我一想,实际上这个数据也是个笑话。别的车企都算销量,鸿蒙自己又计算销量,估计也是在制造虚假的繁荣。你知道的,网约车市场那么饱和,实际能上车的就那么点,泡沫多了,反倒不值得信赖。
还记得朋友买的吉利缤越,刚刚我去洗车店,他说:这车销量挺稳的,这个价位,基本都没库存压力。我心里暗想,是啊,销量指标得看实际零售情况,否则大数据也变味。吉利的数据一直挺扎实,18万批售,17万零售,基本没库存压着,那才是真正的市场反应。
这次榜单里,零跑、理想、小米、智己都表现挺强的。你看小米首次进入前三,48,654台。其实我早就猜到,小米在做渠道布局,有钱,又敢冒头。前几个月我翻了下它的手机和新车计划的微博,资本还挺鲤鱼跃龙门的状态。想到这里,我不禁质疑:这背后,真正的销量还有多大成色?反正市场上实际销量没那么夸张程度,这个数据很多时候还是估算。
车型方面,前十里比亚迪依旧霸榜,占掉六席,但同时也能看到新面孔冲击。比如小米的YU7,33,662台,含SU7的1.4万台,真不算少。智己的LS6也是不错的,20,832台。零跑的C10更别说,20,420台,从数字上看,似乎新势力还挺有战斗力。其实我总觉得,跟传统相比,这些新势力是有点卷,但也没那么神奇。有个细节我还记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Y6和C11之类的,竞争还是挺激烈的,各占一席。
但是要说点不满吧,最让我困惑的是这纯电占比的变化。10月,新能源市场里的纯电突破到62.9%,比去年同期多了6.3%。插混比例下降4.9%,剩下不到30%。这说明,混动市场其实在萎缩,或许未来它的市场占比会越来越少。尤其是在10-15万级市场,纯电占比增速最明显。
我对混动还挺持怀疑态度的。为什么?你想啊,研发成本、供应链还卖得过去,但市场在变,用户也在变。他们更喜欢用心更纯的车,而不是复杂留后门的技术。有人会问:那混动还能撑多久?我估计,得看政策和成本变化,但实际上混动市场可能会长远萎缩,除非制造商能提供折磨极致的超级混动。
(这段先按下不表)不禁想,之前有人说,混动其实就是个过渡技术,但这过渡能持续多久?市场环境都在冲刺纯电快车道,很多车企其实也不敢押全部赌注在混动上。特意提一句,我记得有人调侃:鸿蒙智行就是个笑话,别的车企不是在计算销量,就是在猜销量。真不如看实际的零售数据,才能知道谁是真的跑赢。
是不是也有人好奇,未来俩年里会不会出现新局?我估计,除了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会变得更鲜明。也有人担心:那么多新面孔在冲,有没有可能出现泡沫?你觉得,像小米、智己、问界这些新势力,能守住热度吗?它们的销量到底是真金白银,还是装修出来的?这个问题我没想清楚,也算是个猜测吧。
临场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把这几十万纯电销量,按照地域或者用户画像拆开,会不会发现其实大部分都集中在一线城市或年轻人手里?用心观察,还真是多了不少户口簿的逻辑。
对了,最后我还在想:这波结构变化,是否会影响到后续的售价策略?新能源车尤其纯电,用的电池,和供应链成本挂钩。拆开来看,其实成本比传统油车高不少,尤其是锂电池,大概每千瓦小时成本在不确定区域(估算,估算)0.2-0.3万。看来,一切还得看补贴和调控政策的风向。
整体来说,市场的格局在变,我们也许可以说,纯电的主角地位日益稳固。而那些依赖混动、增程的车型,可能得想个办法转型补课。也别急着下结论,我还记得,去年有人说:混动还能坚持三年。算下来,好像也快到期了。
你觉得呢?未来新能源还会不会有黑马突然崛起?未来的市场,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