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10万级电动车,官方说能跑650公里,实际开不到360公里,不是虚标,是温度在偷电。
我估计,大多数人买车,第一考虑的还是续航。尤其是预算在10万左右的,刚好可以拿到一些性价比不错的车型。厂商说的那个续航数字挺吸引人的,啥650公里,我觉得可能只不过是个理想值。你不要小看,官方的那个数据,是在特定条件下测出来的,比如实验室模拟的理想环境。而我们用车时,哪能都那么理想。
我前几天跟朋友闲聊,他刚买了辆某品牌入门级纯电。聊天中我就问他:开到没电了没?他偏要炫耀:差不多快跑到600公里的官方续航。哎,我心里就知道,实际怎么可能?他说:但实际上开下来,满电能跑不到360公里。我划个重点:这差的呀,差得太明显了。可问题是,这差了啥呢?不是虚标,是温度在偷电。这个词我觉得挺形象。
天气变冷,车的续航就掉戏剧性地快。车内的电池像是个贪心的家伙,温度低时,会自己躲起来。所以,我猜大部分续航缩水的主因,就是电池温度。厂商说的650公里,是在20度左右实验的。我们日常环境,哪天能一直保持20度?我想这点,大家心里都明白。
再比比我家附近常用的几款车,A和B,虽然都标说续航650公里,但实际体验差距巨大。举个例子,A在夏天开能跑600多,冬天下来时,难免只剩下不到400。B就更离谱,往往新车开个几年,续航降一大截。可电池退化,到哪里还剩得下啥?我觉得供应链里的材料成本,决定了电池的耐寒耐热能力。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看过一份行业分析。说在极端温度(大概-10度到35度)影响下,续航波动能达到估算的30%甚至更高。这也就是我那朋友说的差不多能跑到360公里。毕竟,冬天开空调 抢夺了电池里的能量,热天开空调又要消耗更多电。车的电池管理系统在控制这点上,说白了就是个温控师,但AI再聪明,换了个冷天,也没作出奇迹。
这让我想到那些在北方农村买车出行的人。他们有个疑问:冬天买车,续航还能保证嘛?我觉得问题比这复杂,最关键还是实际交通环境和用车惯。像我朋友,他基本上上下班单程只有20公里。对他来说,续航650公里,冬天开到360,就是他刚充电完,剩余120公里还能用。
这种虚标标签,难怪有人觉得坑。但问题是,只把理想续航告诉你,确实有点欺骗的感觉?其实不然,厂商无非也是陈列那个极限数字。只是我们买车的人,不能只看这一个数字就下结论。心理学上讲,要想买得安心,得加点保险系数。换句话说,实际续航能保证到多少?要根据你平常用车环境,自己折算。
你是不是也会好奇:这种环境差异,能不能自己调节?冬天提前把车子暖暖车,能不能稍微缓解电池偷电?我想,暖车确实有作用,但效果有限。毕竟,就算提前暖车,电池还是在偷电的状态。就像手机关机时,待会打开电量都快用光一样(别笑,我也有这感觉)。而且,暖车本身就费电,这对续航反倒不好。究竟浸在温度这片泥潭里,要怎么应对呢?我猜,没有魔法,只有合理估算。
还记得我去年和修理工聊天,他说:冬天开车,电池容量比夏天少差不多10-15%。如果按这个比率,650公里说空话,那实际能跑就得是……不到550?但现实是,很多时候,实际出门时,爱车显示剩余电量,看着还挺饱的,结果刚开个几公里,就提醒我续航只有不到五十公里。搞得我特别烦,算难题一样的计算。
我也试过端点心算 — 以百公里油耗/电耗为基础,估算剩余续航。你会发现,很多车的续航标签,连个大概的范围都不给你留。这就是个烟雾弹。鲍鱼还知道肉嫩,电池的表现还得看环境、线路、温度、甚至路线测速的复杂变化。
这让我想到,很多人不喜欢被坑在这个数字里面。可厂商也不是故意卖虚货,他们也得考虑成本问题。优质电池的价格,要比普通电池贵30%都不止。供应链上,优质材料和低成本材料的博弈一直没结束。你说,电池容量越大,成本越高,但实际用车体验不一定成正比,尤其是在低温环境下。
也是刚好,我的一个朋友,他工作地点在北方乡村。开车到城里,只不过是偶尔用,而平常应付两点一线。我猜他这个例子没几个原型,但我想说明,用车环境对续航影响很大。你要说:那是不是买车前得考虑地方的气候?嗯,怎么说呢?我没有详细调研,但这感觉挺靠谱的。
官方的数据就像天上的月亮,离我们脚踩实地的感受还有很大差距。真正的续航,是个时刻折扣的游戏,不是开车一圈就能测出来。有时候,开到一半才发现要不算了,再充一会电吧。骗谁呀?不,不能说是虚标,只能说温度在偷电。
你会不会觉得,这也挺闹心的?来,告诉我,你的续航缩水最大大概是多少?(这是个悬念,不知道,喜欢真情实感几句话交代了)或者你觉得,温度是不是个万能的借口?我觉得,只大家都在温度的夹缝里挣扎。
其实我还在琢磨,未来的电池技术会不会解决这个问题?我猜,可能会的。固态电池或许能带来更好的温控表现。可那还不知道,充满不充沛,得十年后吧。
这也让我好奇:你平时看车辆续航表现,更信任什么?官方数字?还是自己的用车经验?或者,那个温度的问题,是你买车时有没有考虑到的?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