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价格,这车确实挺香的。不管是直接买断还是选择租电,性价比都挺高。这点不用多说。
我记得去年看市场,总觉得新能源车的价格还在那个够用就行的阶段,最近发现,一些小型品牌开始真心比拼价格了。比如这个车,价格在4.99万左右,不算贵的配置里,算是相当接地气的。那天我碰到个朋友聊天,他说:你要真觉得便宜,得是便宜到伤害里的那种。我那会儿咋说呢?其实我心里也这么想。
对比同门的竞品,比如说那个什么速腾纯电或者比亚迪海豚。其实它们的起步价差不多,但在配置和续航上,差距还挺大。比如那款海豚,续航可以到470公里左右,但价格也会高出一块五到两万。-这也是我经常对朋友提的,要不要在配置和价格之间做个权衡。-像我就很喜欢用得顺手的感觉,毕竟买车最怕买个概念车来折腾。
这个价格主要让我想起去年刚上市的某款车,CVT变速箱糟糕得要死。现在想想,那款车在市面上的风评特别割草—这就让我意识到,即使价格低,质量不行还是得谨慎。不知道你有没有碰到过那种便宜却拖油瓶的车?我自己就中招过,买之前没试驾,结果用了两个月就发现油耗特别高,续航差强人意。最后还得花点小钱换电池(这段先按下不表),当时还心想:下一台得多傻多说,真得先试试车。
说回这个车的核心——换电。你们知道,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未来换电其实更像是快递站,背后其实是大供应链的博弈。-供应链这个事情,不像我们想象那么复杂。想象一下,一堆学生在打包快递,电池厂商和换电站的关系就像是快递员和包裹。如果快递站点越多,装包的电池和车型也会越丰富。
我一点小担心是:实际能铺多快?我对这个行业的观察(估算,不确定)是:今年年底前,或许能看到50个左右的换电站分布在几个一线城市。-这个数字不算多,但对刚起步的换电模式来说,也算热身了。有人问:这车会不会越来越跑量?说实话,没细想过,但觉得车很便宜,谁都能买得起这个趋势挺值得期待。
其实我还琢磨:如果换电站多起来,未来车型是不是就不用拼续航?多一个选择,总归比自己带着断电焦虑强吧?尤其在短途城市通勤,根本没有必要背大电池。但话说回来,这么好的换电模式是不是也意味着赢者通吃?对手那么多,宁德作为行业老大,要持续铺地不容易。
这让我想到说:为什么我觉得宁德时代坚持做换电,不像比亚迪死磕自充。比亚迪固态电池快,理应未来更占优势,但我觉得他们不太爱换电的原因,是自家的电池配方过于封闭。-把这个比喻简单点,就是你不听我开歌,跑得慢还不让换歌。所以我猜(这只是一点点猜测,不一定准),宁德的优势还是建立在开放上。
对了,就在刚才我翻了一下相册,看到了我朋友在保养时说的那句话:你用的这车,拉新车的油还不如原厂油贵。这句话让我一时间有点乱:这个事,是不是跟未来电价一样,都由政治决定?永远变幻莫测。
不过我觉得,短期内,电价不会太疯狂,尤其是用的那几家电料、电费公司,毕竟家用充电的成本还算合理,最贵的就是夜间充电费。带点粗糙的心算:百公里油耗也就8升,电费大概0.5元每度(估算),如果纯粹追求低成本,短途通勤比油还便宜。
整天琢磨这些事,难免会有点嫌麻烦。你们也会不会觉得?买车其实像买一个生活的折衷,不是只看价格、续航,还得考虑未来可用性。我有个朋友去年就买了个电动车,结果用了半年发现充电站都难找,这事让我觉得,良好的基础设施才是打开未来的 key。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未来换电站真的铺满全城,那是不是到处都是便利店?其实我一直觉得,换电有点像吃快餐,快捷但可能少了点手工感。你们觉得,这是不是一个折中的方案?或者说,我们终究会回到电池更耐用,换电更方便的两难里。
好了,说这么多,我更关心的还是:你们如果在自己城市,打算买个新能源车,最重视的是什么?续航?价格?还是未来换电的便利?我想,没人不喜欢坐在车里一边发呆这个场景,但到底什么最重要,还是得自己拿捏。
这段时间的行业变化快得让我觉得,要不是我天天搞汽车,估计早就迷糊了。不过有一点挺温暖:那些在一线城市跑滴滴、跑快车的人,真正用得上这些技术的,可能才是未来的主力军。你们会不会觉得,这个行业的下一步,会不会出现超级融合的新模式?-比如未来买车不看品牌,而看换电站覆盖度。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明明只是个普通人,也能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希望未来的城市,更靠谱的换电站,能像便利店一样随手可得——这个未来到底还得多久?你的理想中,下一站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