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买电车,大众ID.3后驱加五连杆悬架,比亚迪海豚前驱扭力梁,懂行的都在算这笔账
跑了趟城郊,回程路上突然下起暴雨,路面开始积水。我开着ID.3,方向盘传来的路感依然清晰,过弯时车尾跟得很紧。旁边车道一辆海豚倒也稳当,只是过那个急弯时,明显感觉车身晃得厉害些。副驾的老李突然问:“你这车后悬挂跟我那辆不太一样吧?”我笑了笑:“五连杆跟扭力梁,差着点意思。”
这话听着玄乎,其实门道就在脚底下。ID.3用的后置后驱,配五连杆独立悬架,这套组合通常得在二十来万的车上才能见到。海豚那边,中低配用的扭力梁非独立悬架,成本控制得明显。开起来什么感觉?过减速带,五连杆能让左右车轮各自跳动,震动传到车里已经柔和不少;扭力梁就是整根轴一起动,左边轮子压坑,右边也跟着晃。
转弯半径这事,很多人不太在意,等到地下车库掉头、胡同里错车,才知道差了几十厘米有多要命。ID.3的5.4米转弯半径,在紧凑型车里算顶尖水准,停车场里腾挪自如。有次陪朋友去看车,销售让试驾海豚,同样的场地掉头,多打了小半圈方向。这事儿说不上好坏,只是用车习惯不同,有人图灵活,有人无所谓。
电池这块,ID.3从三元锂换成了磷酸铁锂,续航标的451公里。实际开下来,春秋季能跑400公里出头,冬天打个七折。比起某些车标600公里实际跑450的,ID.3这个数字算是厚道。充电倒是够快,100kW快充半小时能补到80%,够去趟商场吃顿饭的功夫。不过没有对外放电功能,想带着电磁炉去郊游,还得另想办法。
内饰这块见仁见智。ID.3的中控台挺传统,该有的实体键都留着,空调温度不用盯着屏幕戳半天。海豚那12.8英寸旋转屏看着唬人,应用生态也丰富,年轻人或许更吃这套。但开夜车时,ID.3那个AR抬头显示挺实用,导航信息直接投到挡风玻璃上,眼睛不用来回扫。
价格现在挺微妙。ID.3终端价格下探到11.99万起,跟海豚的9.98万比,多出两万块钱。这两万换来的是后驱、独立悬架、86%高强度钢车身,还有大众那套售后体系。保值率方面,ID.3三年残值能到65%,想换车时能多拿回点钱。不过话说回来,海豚的配置确实丰富,同样预算能拿到更大电池、更多续航,各取所需罢了。
底盘这东西,不激烈驾驶感觉不太出来。但在高速并线、雨天过弯这些时候,悬挂支撑到不到位,车身稳不稳,差别就显出来了。ID.3那1.7吨车重,过弯时侧倾比轻点的车明显,但整体姿态还算沉稳。连续刹车会有点热衰减,刹车距离从36米拉长到39米,这点需要心里有数。
说到操控,得提提那套IQ.Drive辅助驾驶。全速域自适应巡航用着挺省心,变道后能自动识别新车道,不用反复确认。只是风格偏保守,遇到加塞车辆反应慢半拍,有时候得自己接管。自动泊车倒是好用,识别成功率高,新手友好。
智能座舱这块,ID.3的12.9英寸屏幕响应速度比老款强了不少,但跟国产车那套流畅度还是有点距离。语音控制基本够用,空调导航都能喊,复杂的多轮对话就别指望了。华为HiCar能接入手机,算是弥补了些生态短板。
安全性这事儿,平时感觉不到,关键时刻能保命。ID.3的电池包经过338项测试,底部有3毫米厚护板,IP68防护等级。之前看过个案例,邻车起火烧成空壳,ID.3的电池包愣是没事,这份扎实劲儿让人踏实。高强度钢比例86%,A柱B柱都是热成型钢,碰撞测试成绩也拿得出手。
用车成本算笔账:百公里电耗12度左右,家充一度五毛钱,一公里六分钱。一年跑两万公里,电费一千二。相比燃油车省下的油钱,三四年就能抵回购车时多花的那点差价。再算上保养便宜、保值率高,长期持有挺划算。
最后说回那个雨天。积水路段,后驱车动力输出更线性,轮胎打滑也好控制。前驱车急加速容易扭矩转向,方向盘会往一边扯。这些细节,开惯了自然明白,没开过也不必强求。买车这事,看预算、看需求、看用车场景,没有标准答案。
十二万左右买电车,要配置选国产,要驾控选ID.3,要续航看海豚的长续航版,要保值率还得回到ID.3。转一圈下来,发现每辆车都有自己的活法,关键是知道自己要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