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承压下,深蓝汽车的“边界感”呢?

近日,长安深蓝汽车因在车机系统中强制投放开机广告,在车主群体中引发轩然大波。这场由一条推广信息引发的信任危机,不仅暴露了车企营销边界的争议,更折射出智能汽车时代用户权益保护的深层矛盾。

强制推送点燃车主怒火

5月27日,大量长安深蓝老车主在社交平台集体发声,控诉车机系统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突然弹出深蓝S09车型的开机广告。广告文案 “感谢48万深蓝车主的信任,现面向首任车主发放10000元深蓝S09专属购车券” 虽打着回馈旗号,却被车主视为对老用户的漠视。

销量承压下,深蓝汽车的“边界感”呢?-有驾

有车主在论坛直言:“买车时承诺的纯净系统成了空话,这种强推广告的行为毫无契约精神。” 更有车主从安全角度提出质疑:“开车启动时注意力本就分散,广告画面一闪而过,这不是拿行车安全开玩笑吗?”

销量承压下,深蓝汽车的“边界感”呢?-有驾

舆论迅速发酵,长安深蓝CEO邓承浩的微博评论区沦为 “吐槽战场”。“吃相难看”“消费用户信任”等负面评价刷屏,部分车主甚至发起 “拒绝广告车机”的联署活动。面对汹涌舆情,深蓝汽车客服回应称广告为一次性投放的感恩回馈,将记录用户意见改进,但这一表态未能平息众怒,反而因回避核心争议点,被指 “避重就轻”。

双重争议下的信任崩塌

从法律层面审视,此次事件已触碰《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红线。该法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请求,不得向其交通工具发送广告。长安深蓝在未履行告知义务、未获用户授权的情况下强制推送,构成明显违规。

某律师事务所汽车行业专家指出:“汽车作为移动空间,车机广告不仅侵犯用户选择权,更可能因分散驾驶注意力引发安全隐患,车企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事实上,车机广告引发的安全风险早有先例。2023年某品牌因车机弹窗广告导致驾驶员分神,最终酿成追尾事故,涉事车企被判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此次深蓝事件中,不少车主晒出的实拍视频显示,广告占据车机全屏,启动后自动播放,关闭按钮却设置在角落,驾驶过程中操作极易引发危险。这种将商业利益凌驾于用户安全之上的做法,无疑是对品牌口碑的严重透支。

销量承压下的激进营销

此次风波背后,折射出长安深蓝的市场焦虑。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4月深蓝汽车交付量为20138辆,环比微跌0.02%。尽管同比增长58%,但在新能源市场整体狂飙的背景下,这一成绩远低于行业预期。乘联会数据显示,同期新势力品牌平均增速超80%,深蓝的市场份额正面临挤压。

销量承压下,深蓝汽车的“边界感”呢?-有驾

为刺激新品深蓝S09的销量,长安深蓝选择在车机端投放广告,试图通过精准触达老用户实现转化。但这种急功近利的营销方式,反而适得其反。第三方调研显示,事件发酵后,深蓝品牌在潜在用户中的好感度下降17%,“车机广告”甚至成为部分消费者的购车 “避雷关键词”。车企为短期销量牺牲用户体验,如同饮鸩止渴,最终损害的是长期品牌价值。”

车机广告已成众矢之的

长安深蓝并非孤例。近年来,车机广告侵权事件频发,车企过度追求广告变现,却忽视了用户购买智能汽车时对流畅交互体验的核心诉求。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涉及车机广告的投诉量同比激增210%,成为仅次于电池安全的第二大维权焦点。消费者权益保护专家指出:“车机属于车辆的功能性部件,车企通过预装广告获取商业利益,本质是利用用户对产品的依赖进行二次收割,这种行为严重破坏市场公平性。”

写在最后

在智能汽车 “软件定义汽车” 的趋势下,车机广告已成为行业灰色地带。车企需要认识到,用户数据与驾驶场景并非无成本的变现工具。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公开表示:“我们绝不会在驾驶界面投放广告,安全永远是第一优先级。” 这种坚守赢得了用户信赖,也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销量承压下,深蓝汽车的“边界感”呢?-有驾

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快完善智能汽车广告监管细则,明确车机广告的投放边界与责任归属。唯有在商业利益与用户权益间找到平衡点,车企才能在存量竞争时代行稳致远。

长安深蓝车机广告事件,不仅是一次品牌危机,更是整个汽车行业的警示。当营销手段突破安全与法律底线,再华丽的宣传也终将反噬品牌根基。未来,谁能真正以用户为中心,谁才能在这场信任争夺战中笑到最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