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车啊,智能到恨不得能帮你把袜子都叠了。
可架不住有些设计,让人直呼“脑回路清奇”。
你说那藏起来的门把手,本意是想耍个“空气动力学”的小聪明,省俩钢镚儿的油钱,结果现在呢?
成了某些车厂的“颜值担当”。
大冷天,冻得跟冰棍儿似的,想开个门,先得跟它玩捉迷藏,图啥?
想起老王,我那刚弄了辆电车的朋友,回来就跟我倒苦水。
那座椅调节,简直是“机关重重”,十来个按钮,上下前后,腰部伺候、屁股按摩,挤得满满当当。
老王说,他头回调座椅,花了半天劲儿,感觉自己像在摆弄航天飞船。
更邪乎的是,有次开车,不小心蹭到了座椅“暖宝宝”,大夏天差点没熟了,车都跑偏到姥姥家了。
这事儿,可不是“孤例”。
现在不少车,中控台恨不得变成“百宝箱”,触摸屏当道,菜单一层套一层,像俄罗斯套娃。
开车时候,想换个电台,得先唤醒屏幕,再大海捞针似的找图标,然后一级一级往下翻,眼睛恨不得长在屏幕上。
你说,这到底是“便民”,还是“坑爹”?
这啊,得扒开表皮看内核。
现在车企都铆足了劲儿堆料,恨不得把科幻电影里的玩意儿都塞进车里,好像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技高一筹”。
但他们常常忘了初心:科技是给人服务的,不是用来“炫富”的。
设计的初衷,应该是让驾驶更轻松、更惬意、更安全,而不是为了那点儿“科技范儿”,把用户体验扔到爪哇国。
当然,也有些人觉得,这些“反人类”操作是进步的“阵痛”,是科技发展初期难以避免的“副作用”。
他们认为,随着技术的迭代,这些槽点终将烟消云散。
而且,现在的年轻人,就爱这口儿,觉得这些设计够潮。
但我觉得,这事儿不能和稀泥。
车,说到底是个交通工具,安全才是压舱石。
要是为了“高科技”,把安全性和实用性丢了,那就是舍本逐末。
就像有些车的后备箱,非要搞个“一脚踹”,结果呢?
下雨天,你在车后,又是金鸡独立,又是凌波微步,折腾半天,后备箱它就是不开,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还有那车门,为了那点儿“空气阻力”,把开口弄得跟“一线天”似的。
对于膀大腰圆的人来说,上下车简直就是“极限挑战”,一不留神就得跟车门“亲密接触”。
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过犹不及。
说白了,汽车设计得回归“以人为本”的老路。
科技是工具,不是目的。
设计师得换位思考,多听听用户的“吐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未来感”,忘了最基本的人体工程学。
其实,解决这些“疑难杂症”不难。
比如,重新梳理座椅调节系统的逻辑,减少操作步骤;采用更直观的仪表盘,避免“视觉轰炸”;改进后备箱开启方式,提高“识别率”。
关键在于,车企得有这份诚意,真正把用户当回事。
汽车走到今天,早就不是单纯的“铁盒子”,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期待未来的汽车,不光有黑科技,还得有“人情味”,真正成为我们出行路上的“神助攻”,而不是让我们“人在囧途”。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回首这些“反人类”设计,会觉得它们是汽车进化史上的一个小插曲,但也正是这些“小插曲”,时刻提醒我们:科技再牛,也得有人味儿。
就像一句老掉牙的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科技这把双刃剑,用好了,是“利器”,用不好,就是“凶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