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花 17 万买车后车企倒闭车辆裸奔上路” 引发广泛关注,将汽车行业洗牌下消费者面临的困境推至台前。在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部分车企因缺乏竞争力而黯然退场,由此给普通消费者带来诸多棘手难题。
不久前,天津市民刘先生准备一早驾车上班时,发现手机上“哪吒”汽车App服务全部停止使用,上网一查,看到了哪吒汽车关联公司被申请破产的消息。
“App服务几个小时后恢复了,但我几天都没敢开车。车企都倒闭了,相关智能服务会不会随时停掉?感觉挺不安全的。”刘先生说,他和车友圈的车主们讨论时,大家都有这个担忧。
而烦恼接踵而至——当时刘先生的车险即将到期,他接连联系多家保险公司投保,但均未成功投保商业险,“如今只能‘裸奔’上路”。虽然车辆功能目前可以正常使用,但他驾驶时不得不比以往更加小心谨慎。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大多数网友对车主遭遇的同情与共鸣。太惨了,辛苦攒钱买的车,结果车企倒闭,不仅车大幅贬值,连保险都保不了,这让车主怎么办啊,太心疼他们了 。部分网友对行业现状的担忧。现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太激烈了,倒闭的车企越来越多,以后消费者还怎么敢放心买车,整个行业的信任度都要受影响 。也有部分网友建议大家买车合同里一定要明确售后服务条款,要是车企倒闭,也能有依据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消费者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捷与红利时,也不得不直面行业洗牌、部分车企及经销商倒闭退市带来的冲击。公开报道显示,高合汽车、威马汽车、宝能汽车、雷丁汽车、奇点汽车、陆地方舟、康迪汽车、青年汽车、赛麟汽车、拜腾汽车、博郡汽车、乐视汽车、爱驰汽车等众多车企,都在近几年纷纷退场。
车企倒闭后,车主们面临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车机系统无法升级,意味着车辆的智能体验将永远停留在购买时的状态,无法享受后续的功能优化与安全更新;车辆维修保养难,曾经便捷的 4S 店纷纷关停,寻找合适的维修厂变得困难重重,而且原厂配件供应时常中断,维修成本大幅攀升;售后无门更是让车主们投诉无门,遇到问题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二手车贬值严重,一些品牌的车辆在二手市场甚至无人问津,车主们的资产大幅缩水。
《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供应商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停产或者停止销售的车型,并保证其后至少 10 年的配件供应以及相应的售后服务。但在现实中,车主的投诉往往如石沉大海。“三包” 责任因经销商退网、车企清算陷入 “责任真空”,诉讼维权成为唯一出路,却耗时耗力。多数消费者找到破产管理人时,得到的答复往往是 “请排队登记,清偿顺序供应商优先”。
那么,车企倒闭后,广大车主的权益究竟该如何保障?专家建议,对汽车生产技术制定更严格标准,强调关键配件统一,以节约社会资源;对个性化配件,要求企业承担更严格保证责任,如对个性化配件的可维修性、质量保证期限提出严格标准。同时,建立健全汽车企业兼并重组机制。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协调作用,寻找合适的供应商、经销商和车主一起分担损失。
专家呼吁建立 “车企售后责任基金”,强制企业按销量交纳保障金;明确主机厂为 “三包” 责任最终承担方;推动第三方售后认证体系打破品牌垄断。他还建议,用户购车时应考虑成熟稳健、售后体系较为完善的车企,在购车合同中明确约定车企售后服务条款,关注除车企本身外,是否还有合作的售后外包服务商,能否提供长期稳健的售后服务等;面临保险公司拒保时,可与保险公司协商,要求其说明拒保理由,提供替代方案,若保险公司无正当理由拒保,可依据保险法相关规定向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投诉,也可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车企倒闭后车主权益保障问题,不仅关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整个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希望相关各方能高度重视起来,尽快完善保障机制,别让车主们为车企的失败买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