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接管安世半导体东莞工厂后,40%车用芯片市场份额背后藏着多少张牌

荷兰接管安世半导体东莞工厂后,40%车用芯片市场份额背后藏着多少张牌

宝马i4的交付周期从六周拉到四个月,欧洲二手车市场上带芯片的车型突然溢价15%。这些变化发生在今年十月,起因或许和东莞那家工厂有关。安世半导体占着全球车用基础芯片差不多四成的份额,东莞工厂一停,产业链上下游都感觉到了。

车规级芯片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实际门槛挺高。零下四十度到一百五十度的极端环境测试得过关,缺陷率要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内。不像手机芯片那样能快速切换供应商,车企要找替代品,认证流程走下来少说也得半年。所以当供应出现波动,整车厂基本没什么回旋余地。十月份欧洲汽车产量环比掉了18%,日产在日本的工厂直接削减了几百辆的日产能,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技术层面的事情比表面看起来复杂些。安世采用的是“欧洲晶圆加中国封装”的模式,东莞工厂承担了七成左右的后端封测工作。封装环节涉及的铜柱凸块工艺能把芯片能效提升12%个百分点,这种技术细节可能是引发争议的关键点之一。中国半导体联盟的报告显示,2025年国产封装设备自给率已经到了65%,这个数字在几年前还不到三成。

闻泰科技似乎早有准备。2024年他们就开始推“双循环”预案,一边和上海临港的晶圆厂合作储备28纳米产能,一边推动子公司改用人民币结算。到十一月份,国产晶圆采购占比从30%涨到55%,这个调整速度算是挺快的。安世中国子公司要求国内客户用人民币支付,单月跨境人民币结算额超过八十亿,某种程度上算是个有意思的尝试。

荷兰接管安世半导体东莞工厂后,40%车用芯片市场份额背后藏着多少张牌-有驾

欧洲车企这边反应也不慢。大众和斯特兰蒂斯联合几家公司组建了“芯片应急小组”,准备砸五十亿欧元扶持本土半导体企业。但行业里有人说得直白:“2024年车用芯片库存只够撑三周,远水救不了近火。”欧盟原本计划2030年把本土芯片产能提到全球20%,现在看来前端晶圆和后端封测之间的断层确实是个问题。

消费端的连锁反应已经显现出来了。欧洲经销商那边,带芯片的车型交付周期普遍拉长,二手市场价格出现波动。反倒是中国新能源车企借着这个窗口期往欧洲市场多铺了些货,十月份某些品牌在欧洲的销量同比涨了将近一半。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十月份逆势升到38%,地平线、黑芝麻智能这类本土芯片厂商订单增长了两倍,市场内循环的雏形大概是出来了。

技术博弈的底层逻辑其实挺清晰。车用MOSFET芯片虽然属于基础型产品,但车规级标准卡得严,替代周期长。三菱电机这些日企想抢市场,产能要到2026年才能爬上来。而国产光刻机厂商这段时间股价涨得挺明显,上海微电子单周涨了23%,他们的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已经用在东莞工厂了。另一边,某荷兰设备厂商对中国的出口额同期下降了14%。

荷兰接管安世半导体东莞工厂后,40%车用芯片市场份额背后藏着多少张牌-有驾

荷兰那边的决策或许也挺纠结。首相虽然说“交付恢复”,但具体操作层面还有不少细节没确定。1952年那部《货物供应法》本来是应对特殊时期的,现在拿出来用,2025年第三季度荷兰外商直接投资环比掉了29%,这个数据多少能说明点什么。

整个事件背后,美国商务部更新的“附属机构规则”时间点挺巧。荷兰接管安世前四十八小时,相关技术限制就延伸到了这家公司。这种操作手法在半导体行业里见得不少,长臂管辖的意图大概也不用多说。

供应链重构已经在路上了。丰田宣布投资东南亚芯片封装厂,试图分散风险。传统车企过去对单一供应商依赖太重,这次算是上了一课。技术主权、市场份额、结算体系,这些要素交织在一起,产业格局的变化可能才刚开始。

站在普通消费者角度,车价波动、交付延期这些具体影响已经摆在眼前了。技术竞争的牌桌上,各方都在重新洗牌,最后谁手里的牌更硬,大概还得看几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