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廿一
不久前,一起交通事故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一辆配备隐藏式车门把手的汽车在高速路上被追尾,车身扭曲变形,危险如乌云般笼罩车内众人。惊慌失措的乘客本能地去拉车门,却发现隐藏式车门把手因碰撞损坏,无法正常开启。救援人员心急如焚地赶到,也因车门开启困难,救援进度受阻。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绝非偶然,而是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安全隐患的一次集中暴露。工业和信息化部适时出手,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恰似在科技与安全之间搭建起一座稳固桥梁。
在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的浪潮中,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如璀璨新星冉冉升起。据统计机构数据显示,2024 年新上市的新能源车型里,超 70% 装配了隐藏式车门把手,在高端豪华车领域,这一比例更是飙升至 90%。从美学角度看,隐藏式车门把手宛如优雅线条,悄然融入车身,让车辆整体造型流畅至极,风阻系数也随之降低 3% - 5%,既为车辆节能,又延长了续航里程。电动式车门把手则带着智能化的浪漫,轻按或靠近,它便如绅士般优雅弹出,尽显科技魅力。
然而,如同硬币有正反两面,这些新潮的车门把手在带来诸多优势的同时,也潜藏着危机。
强度之殇:难以承载生命之重
当事故的狂风骤雨袭来,车门把手应是守护生命的坚固盾牌,可部分产品却不堪一击。专业机构对 50 款配备隐藏式车门把手的车型进行强度测试,结果令人惊心:约 20% 的车型车门把手在模拟碰撞中,像脆弱的枯枝般断裂或严重变形,逃生之门就此被无情锁住。想象一下,在真实的事故现场,撞击声、呼喊声交织,乘客却因车门把手强度不足被困车内,每一秒的等待都似在悬崖边缘徘徊,规范其强度要求迫在眉睫。
断电危机:黑暗中的逃生困境
电动式车门把手,这位依赖电力的“科技宠儿”,一旦电力供应中断,便会陷入沉睡。据不完全统计,在电动式车门把手故障投诉中,约 30% 源于断电导致无法弹出。车辆碰撞、涉水、长时间停放等情况,都可能让供电系统“罢工”。曾有一辆电动汽车在暴雨中涉水,电路短路,电动式车门把手瞬间失去活力,车内乘客被困。在生死攸关时刻,若车门把手无法开启,那狭小的车厢便成了危险牢笼,规范安全功能、确保备用开启方式可靠刻不容缓。
操作迷雾:慌乱中的迷失
隐藏式车门把手的美,有时却成了操作便捷性的“绊脚石”。调查显示,约 40% 的受访者首次接触时,花费 10 秒以上才打开车门。在日常使用中,这或许只是小小的不便,但在紧急逃生时,这 10 秒却是生与死的距离。当火灾、落水等意外突然降临,车内人员心慌意乱,若隐藏式车门把手设计不直观、操作复杂,无疑是在逃生路上设置重重障碍,规范标志与操作要求是为生命开辟绿色通道。
夹手隐患:不经意间的伤害
电动式车门把手弹出与缩回时,如暗藏的“小怪兽”,夹手事故屡见不鲜。售后反馈数据显示,相关投诉呈上升态势。儿童因其活泼好动且反应相对迟缓,更易成为受害者。部分车辆感应装置不够灵敏,遇到障碍物不能及时停下或反向运动,小手指在瞬间便可能被夹伤。规范防夹要求与试验方法,是对乘客尤其是儿童的温柔守护。
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以科技之名装点汽车,却在安全之路上留下瑕疵。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规范之举,恰似春日暖阳,驱散安全阴霾。通过对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等细致规范,有望让科技与安全携手同行,让每一次出行都如诗般美好、安心。
上观号作者:上海汽车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