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卖楼筹钱,经营遇挑战,行业巨头转型难

夜色下的横滨海湾,风从港口拂过,玻璃幕墙的总部大楼依然亮着灯。

楼下,三三两两的西装男女匆匆离去——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明天他们打卡的这栋大楼,产权已经悄然易手。

新主人是一家中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和美国私募基金,老日产则成了“二房东”——付租金,继续办公。

办公桌没变,茶水间的咖啡味没变,唯一变的,大概是每个人心里的那点踏实感。

日产卖楼筹钱,经营遇挑战,行业巨头转型难-有驾

如果你是日产的老员工,在自己公司总部大楼里办公,哪天“房东”从供应商变成中国人,会是什么滋味?

会庆幸暂时没被裁员,还是琢磨着办公桌下面的地板下周会不会换成新品牌?

当然,日产的危机远不止换个房东——但这幢大楼的易主,像是一根隐形的分界线,把“船大难掉头”的现实写进了每个人的日常。

日产卖楼回血,这是一次典型的“售后回租”操作。

账面上,970亿日元的交易,日产获得了739亿日元的出售获利,这笔钱会被计入财年特别利润。

别看数字挺大——但放进日产2025上半财年2219亿日元的净亏损里,连个水花都掀不起。

销量下滑,关税压力,现金流告急,市场全线溃退,这才是让日产“断腕求生”的真正理由。

表面看,这是一次地产交易,实际上却是老牌车企面对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潮水时的急刹车。

新社长伊万·埃斯皮诺萨的“Re:Nissan”复兴计划,说白了,就是把过去20年积攒的身家家底一点点卖掉,换点现金流,拖过寒冬:全球裁员2万人,关闭7家工厂,全球产能从350万辆砍到250万辆,日产要重新“瘦身”,以求不被行业巨浪拍死在沙滩上。

日产卖楼筹钱,经营遇挑战,行业巨头转型难-有驾

用行业术语来说,这是“去杠杆、瘦身、资产流动性变现”。

日产要不是被逼急了,谁愿意把自己的“门面”卖给别人再租回来?

这跟咱们常说的“卖房还债”如出一辙。

大公司和打工人,其实都一样——账上没钱的时候,什么面子、情怀,都得让位于现金流。

日产的这场自救手术,其实比20年前戈恩那场“日产复兴计划”还激烈。

当年戈恩来了,砍成本、关工厂,还能靠着联盟和新车型熬出头。

可这回呢?

中国市场销量腰斩,从2021年的138万辆掉到2024年的69万辆,本土市场也跌得惨不忍睹。

美国那边,关税刀子一挥,利润直接少了1497亿日元。

要是把特朗普的关税和全球汇率波动都算上,日产预期还要再损失3900亿日元。

日产卖楼筹钱,经营遇挑战,行业巨头转型难-有驾

以前是“增长不够快”,现在是“连下滑都止不住”。

推演到这里,问题就有趣了——日产到底是怎么把自己搞到卖楼求生这一步的?

其实,这家公司的“病史”很长。

前些年电动化刚起步,日产靠一台“聆风”电动车在圈里小火了一阵,可惜后劲不足,电动化转型缓慢,眼睁睁看着特斯拉、本田、比亚迪一波接一波地冲上去。

关键市场频频失守,谈合并、谈联盟,最后也没了下文。

与本田合并的磋商于今年2月流产,日产一下子失去了最后一次“抱团取暖”的机会。

品牌力跟着业绩一起下滑,连带着股价、员工信心、供应链稳定都出了问题。

至于暂停发放股息,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了。

对于日产来说,停掉股息像是病人拔掉了氧气管,接下来要靠自体免疫力硬撑。

日产卖楼筹钱,经营遇挑战,行业巨头转型难-有驾

说到这儿,不禁要自嘲一句:分析日产这类大公司危机,和我们法医解剖案子其实差不多。

一开始总以为是某个伤口致命,细查下来才明白,真正要命的是长期的慢性失血和器官衰竭。

日产不是被某一次市场波动打死的,而是被一连串的战略迟钝、行业浪潮和自我迷失给“拖死”了。

车企的命运,有时真比悬疑片还复杂。

冷静来说,日产的危机不是孤例——传统车企集体面临“掉头难”的大象困局。

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看起来是个技术契机,但对这些老牌巨头来说,更多的是生存压力。

全球车市已经进入了存量竞争阶段,“增长红利”成了过去式。

市场份额每丢1%,背后都可能是一家工厂、几千人的饭碗。

卖总部大楼这种权宜之计,能买来喘息时间,却买不到未来的确定性。

现实有时候很黑色幽默。

日产卖楼筹钱,经营遇挑战,行业巨头转型难-有驾

一边是日产总部大楼在易主,另一边是新能源新贵们在隔壁造楼、扩产、抢人。

你说这像不像一场旧王朝末日的宫斗剧?

只不过,这里的主角不是皇帝和大臣,而是董事会、私募基金、产业链玩家,和成千上万的普通打工人。

日产这步卖楼,虽说“技术动作”干净利落,但危机的症结还在于“后劲”不足。

砍产能、裁员、关工厂,短期能止血,但长期能不能回血?

电动化转型、数字化投入、重塑品牌,哪个都烧钱,哪个都难。

钱花下去,如果产品还跟不上时代节奏,市场就会用脚投票。

这世界对老牌巨头的耐心,往往比他们自己想象的还短。

有时候,站在法医角度,也只能叹一句:庞大如日产,最后会败在自己最擅长的东西——惯性。

日产卖楼筹钱,经营遇挑战,行业巨头转型难-有驾

大公司变慢、变重、变得不愿冒险,最后被时代超越。

外部环境当然难,但真正让人动不了的,是内在的惰性。

每一次危机到来,都是一次“体检”,能不能活下来,看的是自愈力。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一句老话:“大厦将倾,未必无救,但靠卖楼续命,终究是杯水车薪。”日产现在做的,是把“黄金家底”先变成现金,给自己多争取几年时间——但时间真的能换来转机吗?

这个问题,没人能下绝对结论。

企业和人一样,谁都不想被时代淘汰,但想要逆转命运,靠“回血”容易,靠“再生”太难。

卖楼、裁员、关工厂,这些都像是“抢救措施”;可真正的生路,是能否做出让市场重新买单的产品和品牌。

如果你是日产的新任社长,你会怎么做?

是继续“止血”求稳,还是豁出去押注转型?

这,恐怕才是留给每一个老牌企业的终极悬案。

结尾留个开放式思考——对于日产这样的百年企业,卖掉总部大楼,削减成本,能否真的换来第二次新生?

还是说,这只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或许,真正的答案,还得等下一个转型者,用市场的手术刀来揭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