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行业有个数据挺炸裂的——某新能源车企单季度亏损超过50亿元。对,就是50亿,个别季度甚至比它几年的营收还多,直接亏穿了。网上骂声一片,说什么“活不下去了”“资本泡沫”“在烧钱大赛里玩火”。不光这一家,很多新势力车企都在亏,大家一看到这些数字,第一反应就是:这也太离谱了吧?车造出来是卖车的,不是烧钱的,这事还正常吗?
别急,今天我们就来拆一拆,看这数据背后到底怎么回事,是不是真的快撑不住了,还是另有门道。
先回头看看这些亏损数据到底是怎么来的。新能源车企的营收其实还不错,有的单季度卖了好几万辆车,营收几十亿、甚至破百亿的也不少。但问题是,毛利率往往不高,甚至有些是负的。换句话说,车卖得越多,亏得可能越多——这种“越卖越亏”的怪现象,确实让人看不懂。
比如某公司,单车售价看着挺高,但刨去制造成本、营销费用、售后开支,剩下来的毛利就好像被蚕食光了。这还不算研发投入,很多企业每年光研发就砸进去好几十亿。这一来二去,账上的钱就跟流水似的哗哗往外跑。而且更扎心的是,新能源车企的现金流很多时候都被销售账期卡住了——车卖出去但钱迟迟没回笼,手头就更紧了。
这时候可能会有人问了:那传统车企呢?它们怎么没亏成这样?别急,我们拉个对比看看就明白了。
传统车企靠的是多年积累的规模效应和供应链话语权。它们的制造成本早就摊薄了,零部件供应也更稳定,甚至还会从燃油车的利润里“抽血”来补贴新能源车。但新能源新势力就不同了,它们基本是“从零开始”,工厂、设备、团队样样得自己砸钱上。研发上更是毫不手软——芯片、电池、软件这些核心技术,哪个不烧钱?而且它们还得抢时间、抢市场,营销上也不敢松,动辄投几亿砸广告、开体验店。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想不亏都难。
再看看外资品牌,它们亏得没这么夸张,主要是因为节奏慢、压力小。很多外资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其实还没完全放开手脚,有些车只是“小试牛刀”,赚不赚钱都无所谓。相反,中国这些新能源企业压力可太大了——国内竞争激烈,大家都拼着命想抢市场份额,哪敢慢下来?所以会发现,有些亏损其实是“战略性”的,换句话说,是为了长远的机会“主动亏”。
那这算乱花钱吗?也不完全是。咱们换个角度想,新能源车企目前的处境有点像在“买未来”。研发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这些东西市场很大,但门槛也很高,谁没跟上,未来可能就被淘汰了。所以他们现在的逻辑是:我宁愿冒着亏损的风险也要抢时间,抢技术的赛道,抢用户的心智。虽然短期看着割肉,但如果长期能站稳脚跟,未来收益可能更大。
当然,这种“豪赌式”投资也有风险。市场竞争不等人,技术迭代又快,谁都没法保证自己能赢到最后。所以一些企业确实可能是在孤注一掷——不是因为它们想赢,而是因为不赌就一定输。你说它烧钱吧,也没完全错;但你说它没章法,其实也不尽然。
所以综上来看,这些“很吓人”的亏损,并不是单纯的乱象,也不是证明行业快垮了。相反,它可能是新能源行业特有的发展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阵痛是行业向前迈进的必经之路。亏损背后是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博弈,而谁能扛过这段时间,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主动。
当然了,这也不意味着咱们可以完全忽视这些数字。毕竟,一个企业亏损到一定程度,现金流断了,那是真的活不下去。我们能做的,是别被表面的数字吓到,也别被“未来故事”蒙住眼,多关注这些企业的战略落地能力,能不能把这些投入最终变成未来的竞争力。
所以,看到这些吓人的数据,不妨多问问自己:它们是在烧钱“续命”,还是在烧钱“造路”?这两者,差别可大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