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5月,我写了一篇名为《万字解密铸源永倍达非法传销项目的谎言》的文章,尽管未进行公开宣传,但仍在网络上获得了数万次的阅读。令人遗憾的是,“铸源永倍达”这一资金盘最终如预期般暴雷,自2024年3月起便无法提现,且未来恢复提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近期,我收到了许多关于如何收回投资在“永倍达”中的资金的咨询,作为一名对此类非法传销和非法集资项目有深入研究的律师,我决定就此事的法律问题和可能的诉讼方案进行探讨。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铸源”与“永倍达”实为两个独立的公司平台。永倍达项目实质上是铸源公司借其所谓的直销资质,以永倍达商城的分红为诱饵吸引会员投资,因此,将其称为“铸源”传销项目更为贴切,而非“永倍达”项目。这是因为将项目称为“永倍达”难以找到与永倍达商城的直接关联,这对投资者维权并不有利。
其次,投资者在“永倍达”平台投资时,并未签订任何协议或获得凭证,收款方式也五花八门,通常是将资金直接汇入上级指定的账户,然后收到一些价值较低的产品,如纸巾、大米等。这种方式既降低了铸源公司的法律风险,也使得投资者在支付2600元后收到的低价值产品可能被辩称为购买所得,而后续的积分则被视为赠送,从而逃避了法律责任。
再者,经过我的调查,我发现几乎所有投资者的缴款和收款都与铸源公司无直接联系。记录积分的网站也已无法访问,即使能够登录,由于系统的多次更新和积分返还的随意调整,网站记录也难以将积分与投资者的投资情况相对应。这意味着投资者与铸源公司之间的直接联系被切断,缺乏直接证据证明投资者与铸源公司及铸源积分之间的关系。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概括出大多数永倍达会员的投资模式:在亲友的介绍下,以2600元一单的价格通过支付宝、微信、银行转账等方式向他人指定的账户汇款。这些资金最终并未流入铸源公司或永倍达公司的账户,而是流向了其他个人账户。随后,上级人员会为付款人建立一个铸源会员积分网站的账户(该网站经常更换网址且现已下线),并手动录入积分或消费券。同时,他们还会向所有会员灌输不要提现的观念,并对消费券提现收取高额手续费和高门槛。
这些行为的关键点在于:一是资金流动缺乏书面协议;二是资金主要流向个人账户而非公司账户;三是铸源积分与投资的关系已无法考证。这些特点使得永倍达项目与其他传销项目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资金流动的高度个人化和非规范化,导致会员的投资性质难以确定,这也是警方难以对所有涉及永倍达的案件进行立案的根本原因。
对于永倍达会员的投资行为,可以从两个法律角度进行解释:一是视为投资“永倍达”非法传销项目,构成刑事案件;二是视为与收款人达成的委托投资协议,属于民事案件。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情况都被归类为后者。
如果“永倍达”项目被认定为传销,那么所有投资款项都将被视为传销资金,应由警方按刑事案件受理。但问题在于,很难证明投资者的资金已进入传销体系。如前所述,会员支付的投资款大多直接交给了上级或店长等个人,而非进入铸源或永倍达体系。这种大量的个人间资金往来使得无法证明会员投资的资金与传销体系有直接联系,因此投资永倍达的案件往往不属于刑事案件的受理范围,警方也无法立案处理。
另一方面,如果会员投资“永倍达”项目的资金未进入传销体系,那么付款会员与收款个人之间必然存在民事法律关系。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判例后,我认为这种关系更类似于委托合同纠纷或投资理财合同纠纷。具体来说,付款人将费用转给上级原本是委托其将费用转至永倍达传销体系以获取返利。如果上级收款后未能完成委托事务将款项转入永倍达或铸源账户或其指定账户,则应承担返还责任。同样地,如果上级无法证明其已将款项实际投资至永倍达或有其他实际的投资行为,则也应视为不当得利予以返还。
综上所述,“永倍达”项目的特殊性在于其资金流动的高度个人化和非规范化这使得该项目更贴近于民事纠纷而非刑事犯罪。因此我建议受损的投资者应直接向收款方追讨本金款项而非寄希望于无意义的积分数字。同时也要注意采取合法手段进行维权避免非法聚集等行为。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提高警惕远离非法传销和非法集资项目以免上当受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