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家的吉利星愿,价格跟比亚迪海鸥差不多,现在限时特惠6.98万元,算是入门纯电的一个性价比蛮高的选择。这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还是它的空间和配置。这点确实能泼我一盆冷水,毕竟价格在那儿摆着,别指望用料多豪华,但空间表现真不错。2650mm的轴距在这个级别的小车里,算是挺能打的了。你让后座坐个175cm的成年人,他也不觉得挤,后排座椅一放倒,储物空间还变大了不少。实际上,这车的储物能力挺实用的,前备箱、座椅下都能塞点东西,家里出门带点生活用品,拿东西都很方便。
刚才我翻了下笔记,觉得这个车型挺讲究实用性,特别适合像我一样经常城市出行、偶尔短途跑的用户(这段先按下不表)。我一直觉得,空间和配置如果不到位,开个车也不舒服,尤其是上下班每天折腾,空间刚刚好、用着顺手那就更自然。
开着体验上怎样呢?我觉得这个车在操控上挺有亮点的。最让人喜欢的是它的后驱+前后独立悬架,这在这个价位的车里不常见。试驾时,开着轻快,特别过减速带时,稳得让我意外。其实我猜测,出于成本考虑,很多价格感强的纯电车会用扭力梁或者非独立悬架,但这个车用独立悬架,可能是吉利技术推进得更彻底点,让驾驶感受更接近传统轿车。
听说很多网友吐槽这个车的低速提示音,每次上车都得手动关掉,真有点烦躁。对,那个音调挺刺耳,特别影响心情。反正每次我停车了,就得多按几下,不能常驻关闭,这点设计挺不合理的(这部分一定要提上话题)。关于这点我后来查了官方,似乎是为了安全提醒吧,毕竟新手会怕忘了踩刹车。可我觉得,永久关闭功能完全可以考虑加入或优化。
还有个细节,内饰用料,基本上是硬塑料多,价格什么的其实也给个建议吧:别指望用料多好。入门版的灯光只用卤素,还没有后雨刮,后备箱也没专门的照明(铁定是低配无后置雨刮,只能靠车身喷淋或手动)。我还记得,昨天下班突然下雨,还得用雨伞挡着开车,好在车里空间大,要不然心累。这个细节其实可以被补充改进,但对于预算7-10万的车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正也不指标太多豪华。
说到安全方面,虽然没有太多高端配置,但比亚迪海鸥那边的ADAS和三电技术显得更靠谱一些。毕竟,比亚迪的安全系统做得更成熟,电池包设计也结合了更先进的管理技术。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去年我去某维修厂,修电动车的技师说,比亚迪在三电方面的存活率、续航稳定性,都比其他国产车他们见得多。吉利的安全配置似乎在这个价格段还是差点意思,动力锂电池靠谱,但电子安全辅助,可能还不够丰富。
唯独令我糊涂的是,310km版本的慢充实在太慢了。八九个小时才能充满,根本没办法利用夜间充电其实用性。高速续航折损也挺明显,像我这个样本少的估算,满载满电,城市市区开的续航可能只有290km左右。如果要长途,基本得提前规划充电点。而且,充电桩的普及率也不是那么高,偶尔还得跑市中心找充电站,真不太方便。
不过说到赶时间的补充,我注意到,这车的百公里用电成本也不高,按最高能跑310km算,心算每公里2毛多,加点油费、充电费,省着点用,还挺合算。其实我个人觉得,要是以后能升级点快充设备,日常代步压力就会少很多。
你会不会觉得,针对这车的内饰硬塑料和慢充问题,本身就有两个成本捆绑——一是预算有限,二是把空间利用最大化。也就是说,能用空间换取一些配置、用成本控制换取售价,厂家做的还算诚实。
那么说到操控、空间之外,你有没有想过,未来这类车会怎样发展出自己的一席之地?还是说,像我这种普通用户,比较实际的还是只盯在空间好、配置实用、价位合理的车型里吧。
比如你有没有注意到,虽然这车的音响系统用的Flyme系统语音控制还算方便,但底盘细节像悬架调校会不会影响后续的驾驶体验?我猜测,可能工厂调校为了减少振动,有点偏软,但长时间跑高速会不会有点飘,还得再试试。也不知道,未来能不能出现更多能调节悬架的组合件,升级空间大不大。
这辆车到底买不买,还是得看个人需求吧。空间够用,操控不差,配置还算实在的,偏预算有限的刚需用户,倒是挺合适的。只是慢充慢到让人抓狂,细节少了点精致。你会不会也是这么想的?或者,有没有其他价格区间推荐的车?想知道你们的看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