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飙升至64%,乘联会数据亮得吓人。可行业内部却炸开了锅——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头部车企利润率跌得跟个自由落体似的,“低价换份额”这招棋都快玩到山穷水尽了。眼瞅着日子难熬,领克汽车却在2023年7月16日搞了个大新闻:累计交付量突破150万辆。这帮不到九年的“愣头青”,愣是用“挑战惯例”这股子劲儿,在红海里撕出条血路,靠价值塑造把价格战抛在脑后,走出条让同行都直呼“整活”的路子。
有人喊话,这年头造车就得跟风打价格战,不然就是死路一条。可领克偏不!它硬是跟大流较上劲,坚持不打“价格战”这三个字。你堆配置人家比配置多,你降价人家比你还狠。领克反而玩起花活儿,把用户拉进来当“合伙人”,让车主们直接参与产品设计、服务改进,甚至能影响公司高层的决策。这种玩法听着就新鲜,可效果还真不赖。可领克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它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咱们接着往下看。
中国消费者买车观念正悄悄变味。以前买车就图个“便宜好用”,现在车不仅要代步,还得撑场面、显个性。豪华车市场尤其明显,保时捷、奔驰这些老牌豪华车主纷纷转投中国品牌。为领克900车主说了,这车既满足家人安全需求,又保留了自己爱开爱停的劲儿,配置贴心,操控带劲,关键是“值”!前奔驰E级车主换上领克,也是冲着这股“安心感”——做工、驾控体验,跟传统豪华品牌有得一拼。领克用户里,超过64.6%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家庭年收入超20万的不在少数。瞧瞧这消费水平,明显不是图便宜,而是为产品本身买单。
领克APP吸粉超600万,不光是搞售后,更是车主分享旅行、组队出游的大本营。线下1.2万家“领地伙伴”店铺,活脱脱像一个个车主小社区。品牌还搞AED公益项目,鼓励车主贴上“紧急情况可破窗取AED”的提示贴,领克承诺破窗维修免费。有车主的AED设备真在关键时刻救了人命。这种跟用户并肩作战、播撒爱心的做法,跟传统买卖关系差远了去了。
可要说市场回暖,领克保值率也确实靓眼,2025年上半年飙到54.58%,细分市场名列前茅。经销网络覆盖全国245个城市,用车保障到位。可也有声音说,领克这路子走得有点“飘”。有人质疑,光靠用户共创就能稳住市场?技术突破才是王道吧?毕竟麦肯锡研究说,技术创新对用户购买决策的影响力是价格的三倍。领克现在玩得这么花,真不怕用户回头就撂挑子?
就在这时,领克亮出了真本事——技术突围!价格战容易陷入堆配置的怪圈,可领克偏不。它搞出“以场景定义车辆”的技术体系,不玩虚的,直击用户痛点。从燃油时代的CMA架构,到新能源的CMA Evo和SPA Evo架构,领克技术始终围绕“高性能、高安全、高品质”发力。领克Z20在欧洲NCAP测试拿下五星评级,辅助安全系统得分刷新全球SUV纪录,这可不是堆料堆出来的。车身高强度材料占比高达81.62%,智能驾驶预判系统更是全方位保障安全。领克用实际行动证明,技术才是硬道理,比啥都强!这波操作直接把价格战玩儿家打得措手不及,也让行业看到了新方向。
1. 表面平息:价格战表面上风平浪静,不再像初期那样激烈,但暗藏的危机却愈发凸显。自主品牌虽在市场份额上占得先机,却因低价策略难掩利润率下滑的隐忧。头部企业为维持市场地位,不得不压缩成本以维持竞争力,短期内似乎是“稳住”了局面,实则是埋下了隐患。消费者逐渐习惯于“以低价换成本”的市场格局,一旦试图扭转,势必面临更大的阻力。
2. 意外障碍: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接踵而至。全球供应链的不稳定和新能源转型的巨额投入正拖累整个行业的脚步。在这样的背景下,领克选择在技术研发和品牌打造上花时间和资源,无疑是“逆风翻盘”的自救之举。这条路并非没有代价。在面对国际市场的扩张中,领克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比如较为稚嫩的服务网络建设无法满足多国市场需求、用户对品牌认知的落差等。这些问题无疑进一步拖慢了其突围步伐。
3. 分歧加深:在价格战的泥沼之中,企业的经营方向意见分歧日益加剧。一部分厂商认为要继续以市场份额为导向,死守低价战策略;另一部分厂商则主张放弃价格竞争,专注于品牌溢价和技术创新。以领克为例,其“共创模式”吸引了一批忠实用户,但部分消费者对其高端定位表达质疑,认为其与传统豪华品牌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双方观点的博弈使得行业难以迅速找到一条统一的出路。
领克的“150万辆”看起来真是让人心生佩服啊:一个成立不到九年的品牌,居然能在全球豪华品牌林立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简直是国产品牌的骄傲!但细细一算,真心话讲,这个数字背后,可多的都是“段子”。它挂着价格不战的招牌,却靠打擦边球的方式间接参与低价战略,整得比谁都积极;说是“用户共创”,其实也不过是让消费者免费提决策建议,一边听一边自己走老路。明着推动技术突破,暗着却在拼命缩减成本,真是算盘打得响亮。
还有那个所谓的全球化战略,“走高端”的光环一戴,身价是上去了,单看欧洲那些数据,光鲜是光鲜,但能让消费者真正“买账”的却寥寥无几,说到底还是希望打品牌心智的擦边球吧。这年的TCR世界冠军,确实给它脸上抹了不少金,但这赛道上的领克,和现实里还在价格战泥潭里摸爬滚打的领克,真是一回事吗?
国产品牌的逆风之战值得关注,但看似赢得市场认可的背后,却是否沦为另一场“大众化”的重复操作?到底是坚持走出自己的差异化道路,还是仅仅戴着“豪华品牌”的面具在价格战泥潭中继续徘徊?你是怎么看待国产品牌的突围路径的?评论区里聊聊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