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两天有个事,没上什么热搜,但它的后劲儿,可能比很多头条新闻大得多。
《纽约时报》前几天发了篇文章,说咱们国家商务部和科技部联合发了个文,把电动汽车电池制造领域的八项关键技术,给列入了《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
这话听着有点官方,有点绕,翻译过来意思特别简单直接:以后我家的独门丹药,你可以花钱买,我照样卖给你。但你想连锅端,把我的炼丹炉和祖传秘方一起打包带走,对不起,门儿没有,窗户也没有。
消息一出,大洋彼岸就有人坐不住了。
欧洲人正天天琢磨着,怎么才能让我们把电池厂搬到他们家门口,好“就近学习”;美国的福特汽车刚宣布要斥资30多亿美元,准备在密歇根州用宁德时代的技术生产磷酸铁锂电池。咱们这边一个文件,直接给他们的“小算盘”来了个釜底抽薪。
你看,事情一下就有意思了。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新闻,它更像是一个战略信号。
这就引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几十年来,不都是我们拿着市场求着人家要技术吗?怎么突然之间,这攻守之势就好像要换个个儿了?咱们手里这张“电池牌”,究竟是怎么从无到有,还打成了“王炸”的?
这步棋,又到底意味着什么?别急,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一点,从头说起。
02
要想看懂今天咱们为什么能“亮剑”,就得先回头看看,以前咱们挨过多少“暗箭”,受过多少“窝囊气”。
过去几十年,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里,有一个绕不开的词,叫“市场换技术”。
这个想法很朴素,甚至有点老实人的天真:我的市场够大吧?全世界都眼馋。那行,我开放市场,欢迎你来建厂、卖东西、挣大钱,但你得把你的先进技术教给我,带动一下我们的工业。这听起来是个双赢的买卖。
最典型的就是汽车行业。我们敞开大门,把大众、通用、丰田这些国际巨头请了进来。几十年下来,我们确实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核心技术换来了吗?
换来了一部分,但最关键的,人家都捂得严严实实。
很多时候,我们生产线上的合资车,更像是一个“组装货”。最核心的发动机、变速箱、电控系统,这台车的“心脏”和“大脑”,要么是纯进口,要么就是人家淘汰下来的技术。
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些零件严丝合缝地装起来,再造个车壳子。人家是把你当成一个能拧好螺丝的“高级学徒”,但压箱底的图纸和心法,绝不外传。
有个段子不知道大家听过没: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合资工厂,生产线上哪怕换一个螺丝,都需要德国总部批准。
如果说汽车产业的“市场换技术”还算是一场漫长的、温水煮青蛙式的博弈,那到了芯片领域,就是一场刺刀见红、让我们真正感到切肤之痛的生死战了。
前些年美国对中兴、华为的一连串制裁,就是最惨痛的例子。人家直接在技术的“上游”,一把就掐住了你的“命脉”。不管你的手机设计多牛,5G基站多领先,人家一张禁令,上游的芯片一断供,你的生产线就得瞬间停摆。
这种经历告诉我们一个血淋淋的道理:在牌桌上,如果你自己手里没有大牌,那你就永远只能看别人的脸色,当一个“规则接受者”。
所以你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全球技术分工里,扮演的其实就是一个“好学生”和“打工人”的角色。规则是人家定的,利润大头是人家拿的,我们只能在产业链下游喝点汤。
这种不对等的滋味尝久了,你自然会明白一个道理:核心技术,国之重器,求不来、买不来,只能靠自己。
03
既然靠别人不行,那就只能自己干。
而这一次,在电动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上,我们选了一条和西方巨头们截然不同的路。这条路的主角,就是这次被我们列入“限制出口”名单核心的——磷酸铁锂(LFP)电池。
这东西其实也是美国人先发明的,但几十年来,一直是个“非主流”,被欧美大厂瞧不上。
为啥?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玩意儿能量密度低,不够“高级”。当时,特斯拉正带着松下,在三元锂电池(NMC)的路上一路狂奔,整个西方世界都把宝押在了那条赛道上,比谁的能量密度更高、续航跑得更远。
在那场技术“军备竞赛”里,磷酸铁锂就像个傻大黑粗的“铁憨憨”,根本上不了台面。
但我们为什么偏偏就相中了这个“铁憨憨”?因为我们的国情不一样。对当时的中国市场来说,我们有两个压倒一切的需求:
第一是安全,第二是成本。
安全是天大的事。咱们国家人多车多路况复杂,电动车要是天天着火,那谁还敢买?磷酸铁锂这东西,天生就稳定,没那么“娇气”。你用针把它扎穿,它都不一定起火,安全性吊打“活泼”的三元锂。
更要命的一点是,它便宜。它的化学配方里,不含钴、也基本不含镍,而钴这种金属,又贵又稀有,还经常产自战乱地区,被称为“战争金属”。
对于一个立志要把电动车干成全民“白菜价”的国家来说,摆脱对这种贵金属的依赖,简直是天赐的礼物。
所以,你看,西方的选择是“更快、更高、更强”,有点像F1赛车,追求极致性能;我们的选择是“更稳、更省、更普惠”,要做人人都买得起的国民车。两条路,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合不合适。
当然,磷酸铁锂的缺点也实实在在:能量密度低(续航短)、低温性能差(冬天掉电快)。怎么办?
解决的办法,简单粗暴:靠人堆,靠“大力出奇迹”。
新闻里那个细节:“中国有近50个电池化学相关的研究生学位项目,而美国目前从事电池研究的教授寥寥无几。” 这就是答案。
我们靠着海量的、高素质的、还比欧美同行便宜的工程师们,日以继夜地在这个看似“天花板”很低的技术上死磕。既然材料性能的提升空间有限,那我们就在物理结构上动脑筋。
这方面最神的两个人,一个是比亚迪的王传福,一个是宁德时代的曾毓群。
比亚迪想了个绝招,直接把传统电池包里的“模组”给取消了,把一个个电芯做成又长又薄的“刀片”形状,一根根紧密地插在一起。
这样一来,电池包内部的空间利用率暴增了50%以上,同样大小的壳子里能塞进更多的电,续航一下子就上来了,彻底抹平了和三元锂电池的差距。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刀片电池”。
宁德时代也搞出了类似的CTP(Cell to Pack)技术,思路异曲同工,都是在结构上做极限创新。
你看,咱们硬是靠着工程师们在结构上的奇思妙想和工艺上的持续打磨,把一块“废铁”的性能,给活生生逼近了“精钢”的水平。
所以,电池领域的这场翻身仗,根本不是一两家公司的偶然成功。它背后是一套组合拳打出来的必然结果。
一个巨大且内卷的统一市场(最好的产品试炼场),加上国家意志主导的产业政策(指哪儿打哪儿的战略定力),再配上海量的工程师红利(解决一切技术难题的人才库),最后还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把成本控制到极致)。
当这几股力量拧成一股绳,我们就不仅能把技术做出来,还能把它做成“白菜价”,彻底掀翻了牌桌。牌桌都掀了,那接下来,自然就轮到我们自己来制定新规则了。
04
好了,现在牌桌掀了,“王炸”也攥在手里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商务部这个“限制出口”的政策,每一条就都看得明明白白了。
首先要搞清楚,这不是禁止卖电池,我们的产品照样出口,生意照做。它限制的是什么?是那些能让别人学会我们“独门武功”的核心技术转让。
这不是偷偷摸摸的“阴谋”,而是摆在台面上的“阳谋”。
第一层意思,是防止我们的核心优势被轻易“抄作业”。
欧洲人为什么那么积极地想让我们去他们那儿建厂?当然有供应链安全的考虑,但更深层的,是想把我们的技术“本土化”,近距离观察、学习、拆解,最终自己也能掌握。毕竟,看别人做一百遍,不如自己在身边干一遍。
我们现在就用这个政策给出了明确答案:工厂可以去,但它只是一个“生产车间”。核心的研发中心、材料配方、工艺流程这些“大脑”和“神经系统”,必须留在中国。
你们可以买我们的产品,享受技术带来的好处,但别想偷学我们的“武功秘籍”。
第二层意思,是在合作中牢牢掌握“技术主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面提到的福特和宁德时代的合作。这个模式很有意思,福特在美国出钱出地建工厂,但工厂100%归福特所有;宁德时代呢,则作为技术服务方,派出工程师,授权技术给福特使用。
看起来是天作之合,但主动权到底在谁手里?
这次的出口许可制度,就相当于给这种合作上了一道“紧箍咒”。所有涉及这八项关键技术的转让、授权、升级,都必须先经过中国政府的批准。
这就确保了,即使在海外合作,技术的主权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也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你想用我的技术,就得按我的规矩来。
其实,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使用这种工具了。
大家可能还记得,就在几个月前,我们才刚对稀土永磁体的制造技术搞了出口限制。从稀土到电池,思路一脉相承。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我们通过市场竞争拼杀出来、拥有绝对优势的领域,我们终于也开始学会了运用“技术”这个武器,从一个几十年来被动的“规则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规则制定者”。
这是国家工业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做出的选择。
05
所以,从被“卡脖子”到学着“反卡脖子”,中国电池的故事,其实就是过去几十年中国高端制造业浴火重生的一个缩影。
这次看似平常的技术出口限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那个西方单向对我们进行技术输出,我们拿市场换技术的时代,结束了。一个全球多极化技术竞争的时代,开始了。
未来,在光伏、5G、无人机、电动车这些我们好不容易建立起优势的领域,类似的技术博弈和攻防战,只会越来越多,大家要慢慢习惯。
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这当然是好事。国家能在上游打赢技术战,我们就能在下游享受到更便宜、更优质的工业品。
今天我们能开上十几万块钱、续航几百公里的高品质电动车,就是这场胜利最直接的红利。
但我们也要明白,这份红利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它是我们背后几代人、几十万工程师,在另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上,卧薪尝胆、拼死拼活干出来的。
历史总是在轮回中前进。几百年前,我们用独步全球的丝绸、茶叶和瓷器,去交换世界的真金白银,我们输出的是顶级的“产品”。
今天,我们开始谨慎地、有选择地输出我们好不容易磨砺出来的顶尖“技术”。这或许意味着,一个新的大航海时代,只是换了一种形式,重新开始了。
<全文完>
我的更多深度长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