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最终可能会变成欧洲工厂和就业岗位的主要制造者——不过,这一过程也许会让一些欧洲汽车厂商加快退出市场。
这句话听起来更像是在预测中国汽车生产在未来可能成为欧洲工厂和岗位的主力,反映出一种对未来行业格局的看法。它可能暗示了中国车企崛起对欧洲汽车市场的影响,但也可能是在提醒欧洲不要掉以轻心,似乎带有一定的警示意味。不能完全确定他是在为“中国汽车威胁论”站台,还是在客观预测行业变迁,取决于他在整本回忆录中的整体语境和语调。
裁员11万这事儿并不是最重要的。
到了2025年,欧洲的汽车圈里弥漫着一股裁员的寒潮。从零部件大厂到豪华品牌,裁员消息接连不断,令人喘不过气来。11万个岗位的失去,让曾经的汽车巨头们都陷入了焦虑不安。
就在这时,Stellantis集团前CEO唐唯实的一番话,把行业里的讨论推到了高潮。他在回忆录《风暴中的舵手》中提到,未来中国的汽车制造商会成为欧洲工厂和就业的主力軍,虽然这可能意味着一些欧洲车企会加快退出的步伐。
这句话到底是预测未来还是吓人的空穴来风?他紧跟着还说“特斯拉十年后会没了”,这一下子让整个行业都炸了锅似的。
欧洲汽车行业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裁员潮,这11万个岗位的消失可不是短暂的应急减员,而是整个产业链的深层次调整。大陆集团第一个行动起来,打算在2025年前裁掉7150个岗位,这些岗位大多都和燃油车零配件相关。
采埃孚作为德国变速箱行业的领军企业,动作可以说是相当果断,打算关闭多家燃油汽车零部件工厂,裁员人数高达1.2万。
豪华品牌汽车的日子也不好过。保时捷宣布裁掉3000人,主要是内燃机研发团队的工程师。而奔驰的裁员规模更大,一次性减少了1.8万个岗位,还直接关停了德国和匈牙利的两座燃油发动机厂。这些裁员数字还在不断攀升,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的数据显示,光是2024年一年,汽车供应商就宣布裁员5.4万个,这个数字已经超出了疫情期间两年的失业总和。
裁员潮背后,欧州的汽车厂商挺不过去的多重难关。压力最大的,还是向电动化转型的步伐。欧盟规划到2035年禁止销售内燃机,这个政策一出台,车厂们不得不放弃那些耕耘多年的燃油车技术。
能源危机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俄乌冲突引发的电价猛涨,让欧洲汽车厂商的生产成本节节攀升。传统燃油车的销量急剧下降,情况越发不妙,2024年欧洲燃油车的销量比去年少了23%,市场份额也在不断缩小。
——【·中国车企·】——
唐唯实的预言正在逐步变成现实哎。中国的汽车企业已经在欧洲开始布局了,不过他们的态度可不是啥“入侵者”,更像是“合作伙伴”。比亚迪这边动作最引人瞩目,这家中国新能源车的大佬并没有选择直接收购,而是在匈牙利投资建厂,搞起了全新的工厂。
这座工厂预计会在2026年开始投产,主要生产给欧洲市场的电动车,直接带来几千个工作岗位给当地群众。除了自己建厂外,中国的汽车公司还通过技术合作的方式,慢慢融入欧洲市场。
蔚来、小鹏等新兴品牌,已经逐步开启在欧洲多个国家的市场布局,它们带来的不仅是汽车产品,还有全新的一套服务体验。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的巨头,也与宝马、大众等欧洲车企深度合作,在德国、匈牙利等地修建了电池工厂,这些工厂的员工几乎都是当地人。
欧洲的汽车制造商也在积极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比如大众集团就跟小鹏汽车签了个技术共享的协议,打算借助小鹏的智能驾驶技术来增强自己电动车的竞争力。
奔驰跟比亚迪合作成立了腾势这个品牌,双方在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上合作得挺深入的。这些例子都说明,中欧车企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有合作,就能双赢的关系。
要说重点啊,中国车企带去了欧洲非常需要的电动化技术和成本把控实力。在欧洲,生产一辆电动车的花费比中国的车企要高出大概30%,这也是他们那些电动车卖不赚钱的主要原因。
中国车企利用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大规模生产,成功地压低了生产开支,让欧洲的消费者能买得起电动车,还帮欧洲工厂重新走上盈利轨道。这种本事,正是现在许多欧洲车企所缺少的。
——【·特斯拉十年后会不会没了?·】——
比“中国救欧洲”还要震惊的,是唐唯实提出的另一个观点:十年后,特斯拉或许会消失。这话听起来挺离谱的,但结合目前行业的情况来看,也不完全没有一些道理。
唐唯实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中国的汽车企业比特斯拉更具效率和成本优势,而特斯拉的CEO马斯克正把更多注意力投入到人形机器人、太空探索等领域,结果可能会导致特斯拉最终退出汽车市场。
这种价格上的优势一眼就能看出来,比如比亚迪汉、小鹏P7在欧洲卖得比同样配置的特斯拉还便宜大概20%,一下子就抢占了不少市场份额。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在技术革新上已经实现了追赶甚至超越。比方说,在电池技术方面,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远远高于特斯拉采用的4680电池;再比如,在智能驾驶方面,小鹏的城市NGP功能推进得比特斯拉的FSD更快一些。
——【·总结·】——
对中国车厂而言,欧洲市场可不是“救命稻草”的舞台,而更像是迈向国际布局的关键一步。这十年内,全球汽车行业的格局肯定会发生巨大变化,而中国车企无疑会在这场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之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