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抖音翻车了! 一条视频突然被举报下架,这可是破天荒头一回。 ,就在前几天,一位卖蜜薯的新疆姑娘模仿雷军的营销话术,视频也被投诉下架。 这两件事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却意外揭开了汽车行业营销乱象的冰山一角。
事情要从雷军2025年的年度演讲说起。 那场演讲后,“重新定义”“硬核”“10倍体验”这些雷式金句迅速火遍全网。 卖蜜薯的姑娘活学活用,称自己的产品是“年度最硬核农产品”“10倍烘烤工艺”,还打出“不是所有红薯都叫RedMi”的标语。 结果视频刚火就被投诉下架了。
网友扒出投诉方疑似小米系公司,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小米投诉网友二创”的话题直接冲上热搜。 舆论迅速分成两派:一派痛批小米“过度营销”,举出大量实例,比如宣传册上用超大字体写“重新定义汽车”,却在角落用小字标注“基于家庭用户需求”;主打“100公里加速3.8秒”,却不说明需要特定测试环境。
另一派则认为,小米被针对是销量增长太快,动了别人的奶酪。 有数据显示,小米汽车上市后销量曲线陡峭,抢走了不少传统车企的市场份额。 更多网友指出,不只是小米,整个汽车行业都存在宣传擦边球现象。
汽车行业的营销乱象早已不是秘密。 某新能源品牌曾宣传“上市72小时订单破6万辆”,实际一年销量都没达到这个数字。 还有品牌打着“200公里瞬间刹停”的旗号,却不在位置告知消费者这个数据是在特定测试条件下取得的。
更常见的是“小字游戏”。 宣传海报上醒目的“满电续航600公里”,需要拿放大镜才能看到角落里的“理想状态下”字样。 所谓的“0死亡事故”,其实仅限于厂家设定的特定测试场景。 这些套路消费者早已见怪不怪。
业内人士透露,这种乱象背后是车企的流量焦虑。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各家为了吸引眼球不惜夸大宣传。 车企老板们亲自下场直播,高管们频繁站台,都是为了在有限的市场里多分一杯羹。
这种过度营销的直接后果是消费者信任度持续走低。 在各大汽车论坛,随处可见“说的比做的好”“买前天花乱坠,买后全是坑”的吐槽。 有车主反映,购买某品牌新能源汽车后,实际续航只有宣传值的60%。
面对日益严重的行业乱象,监管部门终于出手了。 今年9月,工信部、中央网信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专项整治通知,决定用三个月时间重点整治三类问题。
第一类是非法牟利行为。 包括制作虚假图片视频炒作车企负面话题,以“舆论监督”名义勒索企业,以及利用AI技术生成新型“网络水军”。 这些水军会刷虚假评论、制造虚假热度,越来越难以被平台检测到。
第二类是夸大和虚假宣传。 常见手法包括对汽车性能进行不实描述,比如宣称“16.8亿种驾驶模式”“端到端自动驾驶”;操纵测评账号做假测评;在展会、论坛上炒作摆拍话题,比如近期流传的“家用车撞飞卡车”视频就被证实是刻意安排的表演。
第三类是恶意诋毁攻击。 为打压竞争对手,有些企业会编造“某车电池会爆炸”等谣言;组织“黑公关”和“饭圈粉丝”发布负面信息;甚至出现车企高管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拉踩”同行,声称“某品牌技术落后我们十年”。
整治行动刚满一个月,效果已经显现。 数据显示,目前已清理违规内容12万余条,关闭问题账号3800多个,新能源车企的不实舆情环比下降47%。
更直观的变化发生在企业宣传层面。 以往热衷使用“遥遥领先”等夸张表述的车企,开始老老实实地说明“辅助驾驶的适用场景”;过去只宣传“订单破10万”的品牌,现在主动公布实际交付数据。
这些变化也带动了产品力的真实提升。 行业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平均续驶里程从600公里提升到650公里,百公里电耗从13.2kWh下降到12.5kWh。
消费者对整治行动普遍持欢迎态度,期待能常态化推进。 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点赞最高的留言是“希望诚实宣传成为行业标配”。 不少网友呼吁将整治范围扩大到电商、美妆等行业,针对“七天瘦10斤”“无效退款”等宣传套路进行规范。
一位网友的评论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我买小米汽车是冲着性价比去的,如果天天被雷式营销轰炸,再好的产品也会审美疲劳。 ”这场由雷军视频下架引发的讨论,最终指向的是整个行业对诚信经营的呼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