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50万买辆“面包车”? 三菱Delica在中国为何无人问津
这可能是今年最尴尬的新车三菱Delica。 在日本,它是能爬山能涉水的全能选手;在澳洲,它是露营爱好者的移动堡垒;在中国,它却成了“无人敢买”的异类。 一辆标配四驱、离地间隙比SUV还高的MPV,为何在中国市场寸步难行?
三菱Delica不是普通的面包车。 从1968年诞生开始,它就走着与众不同的路线。 1982年,第二代车型直接装上四驱系统,成为全球首款能真正越野的MPV。 现在的第六代车型,离地间隙达到185毫米,比很多城市SUV都高。 它用的还是传统的机械四驱系统,搭配2.2升柴油发动机,能轻松爬过16.5度的陡坡。
在日本本土,Delica是名副其实的“国民车”。 电动侧滑门、驾驶辅助系统、膝部气囊一应俱全。 日本人把它当作家用代步车、露营车,甚至灾害救援车。 东京街头随处可见Delica的身影,它的价格比丰田埃尔法便宜1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只要20多万元。
到了中国,情况完全不一样。 平行进口的Delica售价高达40-60万元,这个价格能买到理想L8、问界M9这些当红新能源车。 ,三菱品牌已经退出中国市场,买了Delica连官方售后都找不到。 有车主吐槽:“坏了零件要等一个月,修车师傅还得现学现修。 ”
中国消费者对MPV的理解也限制了Delica的发展。 在大多数人眼里,MPV就是用来商务接待或接送孩子的工具车。 丰田埃尔法、别克GL8这样的豪华MPV才是主流。 一辆能越野的MPV? 听起来就像是个“四不像”。 有网友直言:“花50万买辆三菱面包车,别人还以为我破产了。 ”
柴油发动机更是Delica在中国市场的“硬伤”。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对柴油车有限行政策,国六排放标准也让老款柴油车难以过关。 现在的新能源浪潮下,消费者更倾向选择混动或纯电车型。 Delica那台2.2T柴油机虽然可靠耐用,在环保指标面前显得格格不入。
其实中国不是没有类似的产品。 南京依维柯推出的“欧霸·山海”也带分时四驱和三把差速锁,价格只要20多万。 它是基于轻客平台改造,舒适性和配置都比不上Delica。 其他像NV200 PHEV这样的插混MPV,四驱系统主要是为了防滑,而不是真正的越野。
小众爱好者对Delica却情有独钟。 一些越野玩家把它改装成露营车,加装太阳能板和户外装备。 有人在川藏线上见过改装过的Delica,车身贴满越野贴纸,车顶装着行李架。 这些玩家都很低调,他们的改装作品只在小圈子里流传。 一位玩家说:“这车太冷门了,开出去别人都问这是什么牌子。 ”
三菱品牌在中国的衰落也是重要原因。 广汽三菱停产时,年销量已经从巅峰期的14万辆跌到3万辆。 经销商大批退网,售后服务网络支离破碎。 有平行进口商透露,现在卖一辆Delica要跟客户解释半天:“得先说清楚这是进口车,再说三菱已经退出中国,最后还要保证能找到维修点。 ”
Delica的配置选择也显得很“日本”。 在日本市场,它标配电动侧滑门和踏板,方便老人小孩上下车。 在中国,这些配置在更便宜的传祺M8、荣威iMAX8上也能找到。 它的卤素尾灯被网友吐槽“像上个世纪的产物”,全液晶仪表盘在国产车上已经普及好几年了。
这种差异背后是两国用车文化的不同。 日本多山地形和频繁的自然灾害,让四驱车成为刚需。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露营文化盛行,Delica正好满足这些需求。 中国消费者更看重面子、配置和品牌,MPV主要用于城市通勤,越野需求往往由SUV满足。
有汽车媒体做过测试,Delica的越野能力出色。 在泥泞路面上,它的机械四驱比电子四驱更可靠。 185毫米的离地间隙让它能轻松通过一般SUV会托底的路段。 测试者也指出,这款车的公路行驶质感一般,柴油机的噪音,内饰用料比较朴素。
平行进口商的日子也不好过。 一位专做日系车的进口商说,去年他只卖出去3台Delica,买家都是资深越野玩家。 “普通人一看价格就摇头,懂车的人又担心售后问题。 这车就像个烫手山芋,进一辆要压大半年资金。 ”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Delica的讨论呈现两极分化。 越野爱好者称赞它的通过性和实用性,认为它是被低估的好车。 普通消费者则质疑花50万买它的意义:“同样的钱能买宝马X3,还能省下10万加油。 ”
一些尝试过Delica的用户分享了真实体验。 有人开着它去过西藏,在海拔5000米的垭口依然动力充沛。 也有人吐槽城市油耗高达12升,柴油价格虽然便宜,加油要排长队。 有车主加装了副油箱,把续航扩展到1000公里,这又增加了改装成本和风险。
二手车市场更能说明问题。 一辆车况良好的Delica,开两年要折价一半以上。 车商都不愿意收这种冷门车,有车商直言:“收一辆可能半年都卖不掉,资金周转不起。 ”
相比之下,Delica在海外市场的表现相当亮眼。 在澳大利亚,它经常出现在露营地和越野公园。 东南亚国家的警察部门采购它作为巡逻车。 日本本土每年能卖出近2万辆。 这些地方共同的特点是:地广人稀,路况复杂,对车辆的实用性要求高于品牌溢价。
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电动化转型,比亚迪、理想等品牌占据主流。 消费者对传统燃油车,是柴油车的兴趣越来越低。 有业内人士分析,Delica如果引进混动版本,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三菱目前并没有相应的计划。
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Delica的尴尬不是个例。 很多特色鲜明的车型在中国市场都遭遇类似困境。 比如大众的迈特威,虽然也是四驱MPV,销量一直不温不火。 中国消费者更认可传统豪华品牌,或者新势力带来的科技感。
在有限的用户群体中,Delica却有着惊人的忠诚度。 有车主已经换了三台Delica,从第三代开到第六代。 他们组建了小型车友会,经常组织越野活动。 这些群体规模很小,全国活跃用户不超过千人。
关于Delica的实用性,用户反馈很一致。 它的空间比同尺寸SUV大很多,第三排座椅收起后能放下整套露营装备。 机械四驱在冰雪路面表现稳定,柴油机在高原地区动力衰减不。 城市停车不方便,5米长的车身在老旧小区很难找车位。
售后服务是最大痛点。 有车主为了换一个保险杠,等了三个月从日本发货。 常规保养要去专门的维修厂,师傅需要对照手册才能操作。 有维修厂老板说:“这车的零件库存都不敢多备,一年也修不了几台。 ”
价格也是争议焦点。 40-60万的定价区间,往上可以买到奔驰V级,往下有传祺M8宗师版。 有潜在买家算过账:买Delica要多花20万,这些钱够加10年油,或者租100天越野车。
一些汽车自媒体做过Delica的评测视频。 在越野场地,它轻松通过交叉轴和泥坑。 在公路测试中,风噪,加速缓慢。 有博主直言:“这车就像个偏科生,越野是优等生,公路是差等生。 ”
消费者的选择反映了市场趋势。 2023年中国MPV销量榜前十名中,新能源车型占据六席。 腾势D9、理想MEGA等车型单月销量就能超过Delica全球年销量。 有消费者表示:“现在买车首先看是不是新能源,柴油车根本不在考虑范围。 ”
三菱品牌在中国的影响力持续下滑。 十年前,帕杰罗还有一批忠实粉丝。 现在年轻人更熟悉的是特斯拉和比亚迪。 有“00后”消费者甚至不认识三菱车标,更别说Delica这种小众车型。
在有限的使用场景中,Delica展现出独特价值。 有自驾游爱好者用它穿越了丙察察公路,车上装着帐篷、炊具和备用油桶。 在暴雨导致道路中断时,它的高通过性发挥了作用。 这样的场景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太遥远。
汽车经销商对Delica的态度也很谨慎。 有进口车商表示,现在只接受预定,不敢囤货。 “这车太挑客户,得是真正懂它的人才会买。 ”曾经有经销商囤了五台车,结果两年才卖完。
网络上的讨论往往集中在Delica的矛盾点。 它有着MPV的造型和SUV的通过性,却不符合中国消费者对任何一种车型的期待。 有评论一针见血:“这车就像榴莲,喜欢的人爱不释手,不喜欢的人避之不及。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