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俄罗斯市场还被中国车企当作“出口天堂”来看待,可如今却让不少企业暗暗叹了口气,不少的车企都觉得头疼。
两年前,中国车企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超过六成,一辆车还能轻松赚上几万块钱,可如今出口量一下子跌了58%,而且超过七成的汽车展厅都关门了。
这到底咋回事呢?难不成俄罗斯在玩“杀鸡取卵”的把戏?
说真的,中国和俄罗斯在做经济合作时呀,那关系就像“兄弟”似的,可哪少得了“明算账”的这一套市场规则。
特别是在汽车这块儿,关乎整个产业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口碑,不管是价格的优势,还是产品的匹配程度,再或者是服务体系,这每一样都得摆在桌面上,硬指标可少不了。
到了2023年,我国汽车对俄罗斯的出口猛增了340%,到了2024年,更是靠115.8万辆的销量,稳稳占据了中国汽车出口的第一把交椅,成了头号市场。
我国车企在俄罗斯的占比一度突破60%,而俄罗斯本土的汽车品牌则被挤得只剩下大约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显得是那么的萎靡不振。
那阵儿的中国车在俄罗斯可真算得上一车难求,甚至有俄罗斯媒体传出说,一辆中国车转手就能多赚十万元。
这也促使国内几千家车企纷纷踊跃进入俄罗斯市场,数据显示,在俄罗斯那4302份汽车经销商合同里,有大约62%是中国车企签的。
最开始,俄罗斯想着借助咱们中国车企的产能和技术,来缓解他们国内市场上“买不到车”的难题。
当时,俄罗斯也盼着咱们的车企帮忙带动一下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毕竟那会儿俄罗斯正处在被西方制裁的窘境里。
因此,俄罗斯正缺那种能迅速填补市场空白、同时又能提供高性价比产品的企业,只有中国的企业才能胜任这个任务。
那段时光里,我国的汽车公司在俄罗斯街头变成了一道新景观,从家用轿车到商用卡车,再到燃油车和电动车,我国的车企几乎囊括了俄罗斯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同时也帮俄罗斯稳定了本土汽车产业的基础,但这个局面没能持久。随着俄罗斯政府一系列政策的调整,这种局面逐渐发生了变化。
一连串的“限华”措施陆续出台,曾经的“中国第一”头衔,也就在不经意间悄然消失了。
在24年4月份,俄罗斯政府搞了个新政策,要求通过中亚国家中转的车辆补缴相关的关税和费用,这一招算是把我国车企的转口渠道彻底堵死了。
到了去年10月,俄罗斯又出新招,宣布到2030年进口汽车的报废税要调高70%到85%,这么一搞,导致我国产车的销售成本一下子涨了大概10%。
大排量车型的报废税,涨得狠了,直接飙到了20多万人民币。到今年1月,又额外征收了20%到38%的进口关税,光是清关这块最贵的费用,就多出了2637元。
除了增加税收以外,俄罗斯还在车辆的质量和认证方面设置了限制。今年2月份时,俄罗斯工贸部部长还公开批评咱们的三款卡车存在严重问题,要求我们吊销它们的证书。
今年7月,俄罗斯又以不符合安全标准为由,限制了一部分我国车企车型的进口,还要求一些车型进行召回处理。
俄罗斯一些主流媒体也很快报道了我国车企的质量问题,导致消费者信心受到影响。随着这一系列动作,我国车企在俄罗斯的市场就像遭遇了近几年来的一次“车市滑铁卢”。
今年1到9月,我国汽车品牌的出口量从85万辆一下子跌到35.7万辆,比去年同期一瞬间缩水了58%。这让俄罗斯的地位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从我国汽车出口第一把交椅,瞬间掉到第三名。
前十个月里,不少中国车企在俄罗斯的销量都掉了好大,跌幅超过了39%,甚至有的猛跌了59.4%。
光是今年第一季度,俄罗斯的中国汽车展厅就有213家宣告关门,占了俄罗斯第一季度关闭所有汽车展厅总数的78%!
不过,看起来这些行动表面上像是在维护本土汽车产业,毕竟俄罗斯本土的拉达品牌,在各种政策帮扶下,已经又夺回了俄罗斯市场的“销售冠军”。
俄罗斯工贸部也坦言,这些措施其实是为了让市场重新趋于平衡,要说真正的原因嘛,其实就是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国家进入了战时经济转型的阶段。
毕竟因为俄乌冲突的缘故,俄罗斯的军费支出一下子飙升,一边涨,一边也让外汇储备变得紧张起来。而限制进口这招,正巧能帮忙减少外汇的流出。
与此同时,俄罗斯这些动作其实也是为了促进外资车企在当地搞生产,这样一来,不但能带动俄罗斯本土的就业,还能推动产业链的升级,从而实现汽车产业的自主制造。
不过看起来,俄罗斯这个动作和印度当初坑外资的套路挺像的,难免让人觉得它是不是在“过河拆桥”呢,外界难免会有这样的疑虑。
要是只这么一概而论,把俄罗斯的政策一下子定性,觉得有点偏颇了,因为咱们的车企其实也有不少短板在那儿。
一部分企业一看到有利好消息,就开始疯狂囤货,结果库存一下子就堆积起来,产品的匹配性也明显跟不上节奏,而新能源车在低温环境下的表现和售后服务方面也存在不少短板。
再加上些车型的质量确实不好使,也难怪俄罗斯市场会发牢骚,抱怨不断。
而且俄罗斯市场还没有完全关门,有的地方政府还在积极拉拢中国车企在当地建厂。比如长城汽车在19年投产的图拉工厂,就是靠着65%的本地化程度,成功避开了高关税,还能拿到俄罗斯的补贴。
这次市场危机也带动咱们企业出海方式的升级,部分头部企业逐渐缩减非核心项目的规模,转而专注于搭建渠道体系,深入推进本地化发展。
老实说,俄罗斯这次调整政策,也算是为了确保自己经济安全,不过这操作方式嘛,多少带点贸易保护主义的味道在里面。
看眼前的情况,确实有些打击到咱们和俄罗斯之间汽车贸易的信赖基础,不过说到底,这种事儿也是行业火起来之后难免会遇到的调整罢了。
未来中国和俄罗斯在汽车贸易方面还能不能重新走上正道,关键还是看俄罗斯能不能推出更稳妥、透明度更高的政策环境。
咱们国内的车企呢,就得靠着更优质的产品和贴心的服务,来证明自己不是俄罗斯市场的“过客”,而是真心想做长久合作的“伙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