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滨的清晨,雾气涌动。
日产总部大楼前,来上班的员工一如往常刷卡进门,没人多看玻璃门一眼。
只是,这栋见证了无数次技术革新与高管争斗的大楼,刚刚完成了产权过户。
现在的主人不再是日产,而日产只剩下租户的身份。
门口的保安还穿着日产制服,但心里是不是也有点像“租房子的房东”,谁知道呢。
如果你是这里的员工,或许会在电梯里和新房东擦肩而过,心里暗自嘀咕:“刚发工资,不知道下个月还发不发。”但脸上,还是得维持着技术日产的优雅——毕竟,日本人讲究面子,一栋总部大楼的失去,不至于让大家早饭都吃不下去。
只是,这一幕,比任何财报数字都更透着凉意。
巨头的坠落,原来就是这样无声无息,像一场缓慢的漏水,等你发现,地板早就湿透了。
日产汽车亏损2200亿日元,半年业绩暴跌,全球裁员2万,产能削减20%,总部大楼被卖。
这些消息密集轰炸的时候,外界还在热议“本田是救命稻草还是趁火打劫”。
但现场的真实感受,大概和“破产边缘”这四个字差不多。
日产的时间,只剩下一年?
这问题像坏账一样悬在头顶,谁也不敢拍胸脯说没事。
我习惯用证据链看事情:日产的半年报,净亏损2219亿日元,去年同期还赚了192亿。
这不是小数点位置错了,是差了几条街。
更要命的是,主营市场中国和日本销量同比分别爆降17.6%、16.5%,全球销量跌了7.27%。
美国产关税政策,预计要多亏4500亿日元,日产自己都说“资金极度紧迫”,于是卖楼套现970亿日元,打算“回血”。
这波操作和卖肾买iPhone差不多,虽然能换几个零花钱,但治标不治本。
高管集体降薪50%,内田诚辞职,新任CEO埃斯皮诺萨上台,雷厉风行地推重组。
全球7家工厂关门,裁员、降本、砍产能,一顿操作猛如虎。
外人看着像“断臂求生”,内部人只怕断的不是胳膊,是命根子。
日产还承诺要在中国市场追加100亿研发,2027年前推出10款新能源车。
计划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现在的日产,能不能撑到那个时候?
翻看往年的日产故事,多少还有点末世英雄的味道。
“技术日产”当年是日本车圈的活招牌。
901计划,RB系列和VQ系列发动机,GT-R的50场连胜,《头文字D》里的“山路战神”,这些标签曾让日产在全球车迷心里占据高地。
可惜,辉煌退幕的速度往往比登顶还快。
GT-R停产,传奇落幕,剩下的只有轩逸在中国市场苦苦支撑,年销30万台,看似坚挺,实则是“老本吃完,后劲不足”。
在业内看,日产的产品结构单一、创新乏力,靠轩逸吊着中国区的业绩,其他车型逐渐边缘化。
轩逸卖得好,好到让日产自己都尴尬——这个系列的创新其实是“旧瓶装新酒”,无论是超混电驱、全新轩逸还是经典版,核心技术没什么颠覆性。
消费升级后,国人买车不再只看价格,智能化、空间、性能、舒适度成了新赛道。
国产新能源品牌一路狂奔,日产的“技术神话”在中国成了“日常被吊打”。
其实,这一局可不是日产一家在玩。
丰田勉强守住阵脚,本田销量也在下跌。
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接近1800万辆,新能源车同比增长35.5%,连续10年全球第一。
日系车的骄傲,像是老电影里的主角,画面越来越泛黄。
日本汽车产业的“寡头神话”,正在被中国制造和新能源浪潮改写。
日产现在,即便装上GT-R的魂,也赶不上智能电动车时代的节奏。
我说这些,没打算煽情。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对日产只有理性的悲悯。
这个品牌曾经把技术当信仰,但信仰如果不变现,最终也要下场卖楼。
日产的困境,是企业债务、技术更迭、市场剧变、地缘风险的合成毒药。
企业家们喜欢讲“转型与自救”,但有时自救的第一步就是承认自己已经掉队。
再说到雷诺—日产—三菱联盟,这段故事比任意一部宫斗剧都精彩。
戈恩从法国跨海而来,“逆天改命”把日产救活,但权力的斗争终究没有赢家。
联盟辉煌时,年销超越丰田,仅次于大众。
可戈恩的激进扩张留下了隐患,工厂产能过剩,利润率低下,战略变成了“用价格换市场”。
等到戈恩人走茶凉,日产的旧疾爆发,联盟内部也是各打算盘,本田本想趁机吞并日产,最后双方谈崩,谁都没能接盘这个烫手山芋。
专业角度看,日产的问题很清楚:工厂运转率严重低于行业盈亏线。
美国57.7%,中国45.3%,日本56.7%,行业标准是80%。
亏损不是偶然,是系统性衰败。
产品端缺乏创新,管理端频繁震荡,外部市场又动荡不安。
这种局面下,靠卖楼维持现金流,只能算“拆东墙补西墙”。
说到这里,不能不自嘲一句:做汽车行业分析师,职业病就是见惯了巨头的坠落。
技术信仰、品牌光环、销售神话,最后都要靠季报说话。
日产的故事,其实也是所有传统车企的缩影——当游戏规则被新能源和智能化彻底推翻,谁也不是天选之子,谁都可能变成下一个“日惨”。
顺便插一句黑色幽默:日产总部大楼虽然已经卖了,但大堂里的“技术日产”雕塑还在,像是在提醒每个进门的人:“我们曾经很厉害。”只不过,这种厉害现在更像是博物馆里的恐龙骨架,活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最后,不妨留下一个开放性问题:技术情怀和市场现实,谁才是企业生死的决定性因素?
日产还在试图用技术自救,但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新时代,技术的定义早已变了。
一个品牌的光荣与衰退,是靠情怀撑着,还是靠现金流续命?
如果你是日产的决策者,现在会押注在哪条路上?
巨头的坠落不是故事的终结,反倒是新一轮洗牌的开始。
也许你有自己的答案——如果你曾在日产的GT-R旁驻足,或者在国产车的智能大屏前犹豫过,这个问题,值得你自己再想一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