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稀罕,一边是城市路面愈发逼仄,车位堪比寸土寸金,另一边,车商却铆足了劲儿推出长轴距、大块头的座驾。
丰田这回祭出的bZ Woodland,便是个颇具代表性的例证。
原款bZ已然身量不小,这回硬是给它抻长了152.4毫米,还捯饬出了几分旷野气概。
这番操作,颇值玩味。
这车身段拔高,矛头直指斯巴鲁Trailseeker,锁定的显然是那些既想兼顾都市通勤,又对田园牧歌心向往之的买家。
问题来了,这果真是诸位的心之所向吗?
抑或是车商们在“无中生有”?
从账面数据来看,bZ Woodland确乎颇具诱惑力。
腹地增大了,后备厢也能吞吐更多行囊,周末郊游露营啥的,更加得心应手。
再佐以211毫米的离地间隙,AWD X-MODE电控四驱,似乎也能应付一些不甚棘手的路况。
但细忖之下,又有几人会真个驱使它去“撒欢儿”呢?
更贴近现实的图景是,多数光景,它还是会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逡巡。
加长的车身,意味着泊车愈发捉襟见肘,能耗也水涨船高(虽为电驱,但更大的体格和分量也会折损续航),以及在拥塞路况下更差的操控性。
这好比购入一双专业登山靴,结果天天蹬着它去挤早晚高峰。
当然,厂家定有他们的盘算。
扩容是擢升舒适度的捷径,添置些许越野元素,又能凸显其卓尔不群的品格。
而且,在美国市场先行发售,或许也昭示了它的主攻用户群体的驾乘习性。
毕竟,美利坚地广人稀,对大车的需求确凿存在。
然而,症结恰恰也潜藏于此。
华夏市场的境况与彼邦迥异。
城镇化进程提速,人口密度居高不下,道路资源捉襟见肘。
在如斯境遇下,长轴距车型真能餍足用户的切实需求吗?
抑或仅仅是抚慰了他们对“更大”、“更尊贵”的心理诉求?
厂家宣称,这是“bZ4X Touring”,乃旅行版也。
可又有几人会真个驱使电动车远途游历呢?
里程焦虑、充电桩铺设不均等等痼疾,依然是横亘在电动车面前的拦路虎。
说白了,这“旅行”二字,更多的是一种营销辞令。
还有一个细节不容忽视,这车续航420公里。
在当下动辄500、600公里续航的电动车市场,这个数字并不出挑。
揆诸实际应用场景,或许也仅能勉力维持。
对于一款标榜“旅行”的座驾而言,这未免显得诚意欠奉。
当我们惯常将缘由归结为“消费者就好这一口”时,是否忽略了车企在产品设计上的引导?
他们持之以恒地推出更大、更奢华的车型,营造出一种“越大越好”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左右着消费者的抉择。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几年甚嚣尘上的“加长轴距”浪潮。
诸多车企为了迎合中华市场,竞相推出长轴距版本。
冠冕堂皇地曰“提升后排乘坐空间”,实则,很多时候只是为了餍足消费者对“脸面”的渴求。
归根结底,汽车消费亦是一种社会表征。
它折射出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在日渐拥挤的都市里,我们当真需要更大的车吗?
或许,我们亟需的是更周全的交通擘画、更环保的出行方式,以及更理性的消费理念。
丰田bZ Woodland的问世,或许能引发我们对这些议题的反思。
它不单单是一款车,更像是一面明镜,映照出我们对汽车、对生活、对未来的繁复情愫。
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或许不是更大的车,而是更澄澈的方向。
恰如这加长的152.4毫米,看似拓展了腹地,实则也加剧了拥堵的可能,这或许正是矛盾的吊诡之处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