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台车其实挺好玩的,真的是挺好玩的,但是上一代的探险者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发动机的动力比较弱,空间又比较小,典型的美系车思维。
你知道吧,老探险者那次更新,动力没优化到位,尤其是我朋友开过之后跟我抱怨:这车虽然大,但开起来感觉像推着卡车往前走。我当时心想,这么大的身躯,咱得配根劲枪才行,结果都用了更大排量的发动机,可油耗一飙,直接掉价。
仔细琢磨就知道,发动机排量大,最大的优点就是气缸直径大——咱们都知道,气缸越大,压缩比高,扭矩应当更猛。它的缺点也很明显,油耗那块飙升得快。这个巨耗油其实不只是我猜的,查了一下,标配那个V6发动机,油耗可能在百公里10升左右,估算都没错,体感还是比较耗的。
至于空间嘛,都是标准的美系思维——大块头,空间给得也大,但是实际上,后排腿部空间只有平均1米左右(这是我估算的,不算特别大),乘坐体验比起日系或者某些国产SUV,还是有所差距。你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前排座椅调好后,后排稍微挤一点,坐两个大个儿,腿都要伸直。
这就让我想起一个细节:我朋友的老婆专门用这车带娃,折腾半天还说:这空间实在小,后排腰线低,赶紧买个高个前座吧。我看着那车的内饰,其实用料还算可以,但就是感觉空间利用率不给力,油耗又攀升,真是让人有点嫌麻烦。
为什么会这样?老探险者的设计偏向硬汉形象,排量大、气缸直径大,追求动力硬核。但问题在于,油耗变成硬伤,特别是在不断上涨的当下,谁还愿意为虚胖的油耗买单?咱们说这车动力偏弱,其实也不是说没有动力,而是推背感不够,那种开着像航行一样安稳的感觉变得没那么吸引人。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说,现在买车除了看外观,更多人其实还是关心花费。我感觉,除了油耗,最折腾的是维修和保值。你知道吗?我朋友今年换车,Toyota的样车,开了一年后还能卖出去七成价,还算不错。而我那老探险者,开了两年就跌了两成。
这个保值率,也许和它的品牌认知有关,但我个人认为,核心还是耐用+维修成本。我问过维修工:这车一年大概能跑几公里?他说:要想长时间不用出毛病,得定期保养,不然一个火花塞就要400块。说实话,这个觉得成本挺高的。而且,很多配件确实贵。
少了点调优空间,我倒觉得,老探险者的悬架比较软,是它一个特色。开在坑洼里,像开船一样平稳。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吗?心里总觉得,这样的设定,是给有家庭需求的人准备的——够软够稳,带娃、买菜什么的,很友好。也正因为如此,激烈驾驶时,车身的回应度就差一些。
对了,别忘了这车的操控性。简单说吧,不算差,但跟同价位的日系车比起来,一点也不灵敏。转向比较模糊,本身重心高,过弯有点身不由己。我关于底盘的猜测,不排除是因为悬架调得偏软,导致弯道支撑不足。这就对比出差别来了:日系车的底盘调得偏硬,转弯运动感强;而这老探险者的软,追求舒适多一些。
想起它的市场定位——就是一辆大块头,专治家用和放松,不是追求运动的。你如果真想激烈点,或者效率点,那这个悬架就让你心里有点打折。
也许有人会说:你都这么说了,难不成还要它变跑车?当然不。只我在想,像我这类用车族,还真希望它在保有舒适的能有点硬核感觉。否则,那空间也好,油耗也罢,都变成成本。
(你觉得啦,这种用车体验,算平衡吗?还是说,软才是它的定位?)我觉得,没细想过的问题,可能还隐藏着未来的变化。比如说,未来会不会推出那种节能版或性能版?这就挺有意思了。
对了,顺便说一句,车内的细节也是挺琐碎的:我那次拍照时,发现座椅的缝线挺细腻,但后排的扶手坏了,维修时还得拆一半车门。这种细碎的不便事儿,看似小,实则心里有点烦。
不过车还是要开,我觉得动力和空间就像是人设和剧情,你不能只追求一头热。
我真的挺好奇——你觉得这样的大块头,怎么才能既好开又省油呢?它是不是本身就有个天花板?或者,真得像某些新锐品牌那样,搞个什么电动机加持?电动探险者如果来了,你会不会兴趣大增,还是觉得违和?
一直觉得,汽车这东西没那么完美。它就像一个折衷品,你买者心里都得算算账、衡衡衡。
(这问题,留给你自己想想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