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汽车市场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老百姓对合资品牌的感情真是又爱又恨。
想当年满大街跑的桑塔纳、捷达,那可是妥妥的"国民车",但要说现在再走进4S店,销售那副"爱买不买"的嘴脸,真让人怀念起当年抢桑塔纳提车要等三个月的年代。不过这两年风向转得比上海的风筝还快,新能源车满街乱窜,年轻人见面聊车头头是道,反倒是合资品牌的老面孔们,一个个急得直跺脚。
最近在上海车展转悠,发现上汽大众把压箱底的宝贝都掏出来了。那台ID.ERA往展厅中央一杵,旁边的销售话都多了八成:"您瞅这尺寸,比途昂PRO还大一圈,以后就是咱大众家族最大的块头!"这话搁以前听着玄乎,但对着实车打量确实有底气——车长超过5.3米,轴距奔着3.2米去,往停车场里一停,隔壁理想L9的车主都得侧目。更绝的是设计师把贯穿式灯带玩出了新花样,灯珠子从车头Logo一直延伸到翼子板,晚上点亮时愣是把两米八的车宽视觉效果拉到三米开外。
要说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这车居然把油车时代的看家本领和新能源的新鲜玩意儿揉成了面团。增程式混动系统用的是大众自家的"机皇"二代EA211 1.5T发动机,这台发动机在迈腾上已经证明过实力,现在给新能源车当充电宝倒挺新鲜。双电机布局加上1000公里综合续航,比理想L9多出70公里纯电续航,这对每天通勤50公里的上班族来说,差不多能做到一周一充。不过看着现在油价起起伏伏,我还是得提醒各位看官:这增程式玩的就是个"两头兼顾",真要拿它当纯电车使,那1.5T发动机的噪音可比手机外放还闹心。
底盘调校向来是德系车的金字招牌,ID.ERA直接祭出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豪华套餐,配上连续可变阻尼减震和空气悬架,这配置单甩出去能砸晕好几个新势力。不过最让我上头的是后轮转向系统,销售演示原地掉头时那表情,活像在表演魔术。但冷静想想,5米多长的大家伙能在巷子里秀一把,确实比库里南灵活,就是不知道实际开起来会不会有机械干涉的异响——毕竟这种高级配置,大众之前只在途锐这种百万级车上见过。
说到智能驾驶,现在满大街的NOA功能听得人耳朵起茧。ID.ERA搬来了Momenta的高阶方案,说是能实现"端到端"智驾。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不用高精地图也能认路,但实际体验如何?参考隔壁小鹏G9的城市NGP,遇到施工路段还是会抓瞎。不过销售现场演示的代客泊车倒是惊艳,车辆自己找车位还能跨楼层,这要是在商场停车场实测成功,绝对能上车主群的头条。
坐进六座版的车里,第二排独立座椅配通风加热,第三排空间确实没出现"小板凳"的尴尬。不过吸顶屏虽然能投屏追剧,但前排14.6英寸中控屏的UI设计,怎么看都像是把途观L的系统直接放大。销售着重演示了手势控制,食指画圈就能调节空调温度,这操作比划拉屏幕带劲,就是不知道冬天戴手套时方不方便。
现在说点掏心窝子的话。大众这些年转型新能源确实慢了半拍,ID系列在国内销量始终不温不火。这次ID.ERA摆明了要对标理想L9,但人家李想早就把用户研究透了——冰箱彩电大沙发只是基础,空气悬架+魔毯悬挂才是真卖点。反观大众还在强调百年造车底蕴,可现在的消费者要的不是情怀,是真真切切的体验升级。就像网友说的:"你给我看1000公里续航,不如告诉我充电5分钟能跑300公里。"
说到价格,这才是真正的生死符。理想L9起价42万还能月销过万,ID.ERA要是敢定40万以上,怕是要被问界M9按着锤。不过大众玩性价比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当年朗逸把卡罗拉按在地上摩擦的名场面还历历在目。要是能把价格压到35万区间,配合现成的经销商网络,还真有可能复制燃油车时代的辉煌。
最近看到个有意思的现象:特斯拉降价反而让国产车更贵了。这说明市场正在经历洗牌期,合资品牌要是还端着架子,迟早要被新势力们蚕食殆尽。ID.ERA的出现像是个信号,大众终于肯把压箱底的混动技术下放,但能不能抓住新能源转型的最后窗口期?这就要看定价策略够不够狠,智能化体验跟不跟得上趟。
各位看官老爷,你们觉得这台顶着大众最大SUV光环的ID.ERA,要是定价38万起,值不值得等?要是真能做到"油车能去的地儿它都能去,电车有的功能它不差",是不是就能终结理想L9的统治地位?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咱们一起唠唠这合资品牌的新能源翻身仗到底该怎么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