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莫想着一蹴而就,真章还得躬身力行。
说起驾考,那可是老少咸宜的话题。谁没被那劳什子科目一搞得焦头烂额过?看着那些云谲波诡的交通标识,背着那些佶屈聱牙的条条框框,简直要怀疑自己的智商是不是被狗啃了。坊间最近甚嚣尘上一份“科目一跬步千里诀”, 号称阅后即焚,包过。真的靠谱吗?
这份“诀要”图文并茂,将交通标识、惩处章程、应试韬略,都化作了朗朗上口的打油诗,什么“泊车站点三十杵,无站五十须谨记”,什么“安危至上,当仁不让”,听着上口,背起来也算顺溜。更有甚者现身说法,说自己全凭此“诀要”金榜题名。
但咱们得扪心自问, 仅凭背诵口诀, 就能确保行车无虞吗?
科目一的考校, 绝非仅仅是识记几个标识、背诵几条律令。它测验的是你对交通规制的洞悉,对安危意识的构筑。铭记了“左转须让直行”, 就能确保在犬牙交错的路口,真正做到谦让为先吗?背熟了“酒驾扣十二分”, 就能保证从此与杯中物绝缘吗?
别忘了, 驾考是为了让我们习得安全驾驶的技艺,是为了捍卫自己与他人的性命攸关, 而非为了糊弄考试。若只是为了夺魁,而忽略了对安危意识的濡染,那简直是拿自己与他人的身家性命当儿戏。
我想起一位故交,当年也是仰仗死记硬背过了科目一, 摘得驾照后便迫不及待地驰骋于坦途。结果呢?有一次在高速上,由于不谙路况, 加上车速过快, 险些酿成弥天大祸。幸亏他临危不乱, 才避免了飞来横祸。事后他与我促膝长谈,那一刻他才幡然醒悟, 驾照不仅仅是一纸文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再说说那些“应试秘笈”。什么“能停便停,能让且让”, 听着固然不错, 但在实际行车中, 若是一味地“能停便停”, 反而会造成交通梗阻, 甚或招致意外事故。让行亦然, 务必在确保自身安危的前提下进行, 否则一味退让,只会适得其反。
这些所谓的“秘笈”, 实质上就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径。它们试图绕开对交通规制的真正领悟, 用一些简易的公式来解决所有难题。但交通状况瞬息万变, 任何公式都无法囊括所有情形。
我们承认, 这些“跬步千里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助益考生记忆, 但它们绝不能取代真正的学识与领悟。驾考应该更加注重对考生安危意识和实操能力的考量, 而非仅仅止步于对知识点的识记。
想想那些由于酒驾、疲劳驾驶、超速行驶而造成的惨剧, 哪一起不是因为驾驶员对安危规制的漠视?若我们在驾考中, 就放松了对安危意识的培养, 那无异于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
是以, 与其追逐所谓的“跬步千里诀”, 不如脚踏实地地研习交通规制, 真正领悟安全驾驶的重要性。唯有当我们把安危意识镌刻于心, 才能在繁复的交通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断,护佑自己与他人的安危。
抑或, 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新的路径, 比如增设模拟驾驶的环节, 让考生在真实的驾驶环境中体味各色交通状况; 加强对典型交通事故案例的剖析, 让考生深刻认识到违章行径的危害性; 引入心理测评, 评估考生的安危意识和风险耐受力。
摘得驾照并非终点, 而是起点。它是我们安全驰骋的通关文牒,也是我们对自己与他人的许诺。莫想着剑走偏锋,莫想着投机取巧, 唯有脚踏实地地研习, 才能真正掌握安全驾驶的技艺, 才能无愧于手中的那张驾照, 才能不负自己的韶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