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P7要捯饬新款了,这事儿,咂摸起来有点意思。
讲真,现在电车换代的频率,赶超智能手机,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你前脚刚提了新车,没准儿俩月,新款就蹬蹬蹬地冒出来了,配置蹭蹭往上涨,价格说不定还更亲民。
这搁谁身上,都得泛起点小嘀咕,毕竟谁也不乐意刚到手的物件儿就掉价儿。
这次小鹏P7的改款,瞅着预告图,动静忒大了。
前脸更具侵略性,溜背也更棱角分明,设计师还放出话来,要“挣脱过往行业陈规陋习”。
这话听着提神醒脑,但最终效果咋样,还得等真家伙亮相。
很多人都觉得,如今的电车,长得都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清一色的封闭式前脸,溜背造型,贯穿式尾灯。
设计师们莫不是事先通了气儿,铁了心要往“未来感”上死磕。
可问题是,未来感就只有这一种打开方式吗?
这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电车厂商在设计上的局促不安。
一方面,他们想甩掉油车的影子,整出点自家门道;另一方面,又怕步子太大扯着蛋,消费者不买账。
于是乎,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最四平八稳的套路:科技感、未来感、简约风。
然而,这种“求稳”,也催生了一种千篇一律的审美疲劳。
你瞅瞅现在马路上的电车,是不是觉得都似曾相识?
仿佛在哪里撞过脸?
这种“眼熟”,恰恰是缺乏鲜明个性的佐证。
当然啦,车企也有难言之隐。
设计一款车,要权衡成本、技术、市场等多重因素。
不是你想天马行空就能信马由缰的。
再说,消费者也未必待见那些“剑走偏锋”的设计。
说到底,绝大多数人买车,图的还是个实用,图的还是个舒坦。
不过,话又说回来,汽车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它承载着你的格调,彰显着你的品味。
如果所有的车都长一个模样,那还有啥嚼头呢?
在我看来,车企在追逐“未来感”的当口,也应该顾及一下“人情味”。
汽车不该只是冷冰冰的钢铁造物,它应该能和人产生情感上的羁绊。
就好比老款P7,纵然设计上褒贬不一,但确实有着它独一无二的韵味。
这次新款P7的设计,乍一看更具运动范儿,更具攻击性。
但这种“跑味”,是不是能讨所有人的欢心?
是不是能包容所有用户的需求?
还真不好打包票。
归根结底,汽车设计是一门平衡的艺术。
要在创新和实用之间,在个性与大众之间,寻觅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
这很难,但也是车企责无旁贷的课题。
小鹏此番敢于对P7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造,也算是一种勇敢的探路。
至于这种探路能否开花结果,能否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就只能交给市场这块试金石来评判了。
但愿未来的汽车,能呈现出更多元的面貌,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偏好,能让我们在驰骋的路上,也能捕捉到更多的惊喜。
毕竟,生活已经够乏善可陈了,咱们总得给自己找点乐子不是?
区区汽车设计,就窥见了我们对个性化的渴求,对差异化的向往。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汽车的同质化归咎于“技术瓶颈”时,是否忽略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独特表达的期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