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新能源,这轮轰轰烈烈的“跳楼价”大戏,瞧着像是要鸣金收兵了。
前些日子,你方唱罢我登场,恨不得把祖传家当都抵了出去。
可到了四月,突然就偃旗息鼓,一片静谧,仿佛事先歃血为盟,准备休养生息了。
雷布斯在微博上叫苦不迭,说这是他创业以来最煎熬的时日。
小米这架战车,一路高歌猛进,最初谁不竖起大拇指夸一句“雷总豪横”?
如今呢?
也开始冷静复盘了。
帝都魔都车展,往年那是各家车企的“必争之地”,今年也显得格外波澜不惊。
这背后,究竟是哪出戏?
莫非真是银弹耗尽,大家捉襟见肘了?
抑或是另辟蹊径,准备玩出点新花样?
先说说这降价,委实不是什么康庄大道。
一月七款车挥泪大甩卖,二月二十一款,三月二十三款。
可别忘了,去年三月,直接降价的车型就高达五十余款。
这铁一般的事实,降温趋势简直不要太昭然若揭。
个中缘由?
一方面,让利空间的确被榨干了。
成本明晃晃地摆在那儿,再降下去,岂不是要喝西北风?
另一方面,也没必要再大规模割肉,硬碰硬地死磕了。
市场就这么大一块蛋糕,各家都有自己的拥趸,再怎么降,也不可能把所有客源都揽入怀中。
四月的报表也颇有嚼头。
尽管出货量整体居高不下,却也未能更上一层楼。
披露数据的十四家车企,均值七万余台,同比攀升是有的,环比亦有进益,但幅度都差强人意。
比亚迪依旧稳坐钓鱼台,这毫无悬念。
但其他车企也在奋起直追,上汽、吉利双双破十万,奇瑞、长安偶尔也能问鼎十万大关。
这说明什么?
说明市场版图正在悄然重塑,头部玩家愈发稳固,优胜劣汰的戏码也愈发惨烈。
稍有松懈,便可能被后来者居上。
不过,销量增幅的背后,也暗藏隐忧。
小米汽车,因着之前的“自燃事件”,销量环比便出现了些许滑坡。
智界、乐道、智己这些新晋品牌,至今尚未打开局面,举步维艰。
言归正传,眼下车企角逐的,早已不仅限于价格本身。智能化,才是决胜未来的关键。
现如今,国内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汽车,市场渗透率已逾五成,且呈喷薄之势。
有业内人士断言,今年L2级别的市场渗透率有望突破七成。
在此情境下,智能化发展亟需规范引导。
四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便颁布了《关于公布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的通知》,意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扶植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车企亦在加紧智能化布局。
华为发布了新一代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上汽智己亦郑重宣布,今年将落地L3级自动驾驶系统。
甚至连广汽都撸起袖子,亲自下场造芯片了。
价格战失灵了,那就改打技术战。
然而,技术战也须谨防安全隐患。
此前诸如“智驾”、“高阶智驾”之类的宣传语,如今已被明令禁止,必须统一规范为“辅助驾驶”或“智驾等级+辅助驾驶”。
这昭示着什么?昭示着监管部门正在出手整肃市场,杜绝车企虚张声势,蒙蔽消费者。
除却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也显得愈发举足轻重。
国内厮杀惨烈,不如去海外另觅蹊径。
比亚迪四月海外销量高达七万余台,再创新高。
长安、上汽、小鹏亦纷纷加大海外战略部署。
当下的海外市场,颇有些似曾相识,像极了数年前的国内市场,潜力无限,机遇俯拾皆是。
谁能先人一步,谁就能在未来的竞逐中占据鳌头。
不过,说起竞逐,就不得不提一下华为与小米。
这两位自带流量的“话题王”,四月却都变得有些缄默。
华为不再披露月度销量,小米汽车也因着“自燃风波”和“锁马力”事件,遭遇了一些龃龉。
但毋庸置疑,这两家车企的实力均不容小觑。
华为的技术底蕴,小米的市场号召力,都是其他车企难以企及的。
末了,再聊聊理想与零跑,蔚来与小鹏,上汽与吉利。
零跑仰仗“理想平替”的名号,销量一路扶摇直上,甚至反超理想。
而理想呢,似乎并不急于求成,依旧坚守其高端路线。
蔚来与小鹏,则映衬出降价策略的殊途同归。
小鹏凭借低价车型MONA M03,咸鱼翻身。
而蔚来呢,所推出的低价车型乐道L60,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上汽与吉利,均面临着旗舰品牌迟迟未能有所突破的困境。
上汽选择了与华为联手,打造尚界。
吉利则对极氪进行了一系列整合运作。
总而言之,四月于国产新能源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节点。
但这可能预示着,降价潮真的要画上句号了。
技术、安全、海外市场,将成为新的逐鹿场。
前路漫漫,任重道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