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名小米SU7 ultra车主联名维权,闹着要退车!

小米的SU7 Ultra挖孔版车主,因为机盖的事要退车了!

几十名小米SU7 ultra车主联名维权,闹着要退车!-有驾

车主们花了4.2万买的机盖,以为是铝合金真的裸露在外,没想到是纯装饰,假的。丝毫起不到减重的作用。本来是高端的标志,现在成了烫伤脖子的“金项链”。

近期这款车却陷入了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其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挖孔前机盖被指涉嫌虚假宣传,引发了数十名车主的联名维权,甚至喊出了退车的诉求。

几十名小米SU7 ultra车主联名维权,闹着要退车!-有驾

小米在宣传SU7 Ultra时,对这款碳纤维挖孔前机盖可谓是不吝溢美之词。官方宣称其采用“双风道空气动力学设计”,能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完全复刻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内部结构改变,风道导向轮毂散热,是“非装饰性空气动力学套件” ,雷军更是在直播和微博等公开场合强调其内部结构改动以提升性能,通过双风道为轮毂散热。这些宣传让消费者们对这款车的高性能满怀期待,不少人为了这一“黑科技”配置,心甘情愿地掏出4.2万元进行选装。

但现实却给了车主们重重一击。当车辆交付后,车主们发现这款高价选装的前机盖似乎只是徒有其表。有博主进行了实测,用鼓风机全力吹动,风道开口处的纸巾却纹丝不动,这表明所谓的“双风道导流”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车主亲自拆解后更是惊觉,其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并无二致,所谓的风道也未与刹车系统连通,根本无法实现宣传中的散热和下压力提升等功能。这就意味着,消费者花了4.2万元,买到的可能只是一个外观上有两个孔的“装饰件”。

面对车主们的质疑和愤怒,小米在5月7日深夜发布致歉声明,承认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提出补偿方案:对于未交付的订单,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以改回铝制前舱盖;对于已提车和在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约合2000元)。但这样的补偿方案显然难以平息车主们的怒火,在车主们看来,改配需要重新排队,等车时间可能超过30周,时间成本过高;而2万积分与4.2万元的选装费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完全无法弥补他们的损失。更重要的是,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消费者们认为自己的信任被辜负了。

几十名小米SU7 ultra车主联名维权,闹着要退车!-有驾

此次事件,不禁让人将小米SU7 Ultra的挖孔前机盖与保时捷的设计进行对比。保时捷的挖孔设计,那两个孔仿佛画龙点睛之笔,能够巧妙地引风导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宛如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神韵,在提升车辆性能的同时,也彰显了品牌的设计功底和技术实力。而小米SU7 Ultra的这两个孔呢,如今却被车主们调侃为“垃圾桶”,这不仅仅是对其设计的否定,更是对小米宣传欺诈的一种愤怒控诉。这对于小米的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一种耻辱,而对于小米的当家人而言,也是品牌形象上的一大污点。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此次事件反映出小米在营销与产品实际交付上的巨大落差。一直以来,小米以“参数即正义”的营销逻辑在市场上攻城略地,用各种高科技参数和配置吸引消费者。但当这些参数无法转化为实际的产品体验时,消费者自然会感到被欺骗。在高端市场,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技术兑现能力和诚信度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愿意花高价购买产品,不仅仅是为了那些纸面参数,更是为了得到与之匹配的性能和品质。

小米汽车此次事件也给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在宣传产品时,车企必须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更不能虚假宣传。否则,一旦被消费者发现货不对板,不仅会引发信任危机,还可能面临法律风险。目前,已有超过300名车主委托律师启动集体诉讼,要求“退一赔三”,如果小米不能妥善处理此次事件,不仅会影响到SU7 Ultra的销量和口碑,还可能对整个小米汽车品牌的未来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