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每卖一辆车就亏掉4.5万元的小米汽车,最近被资本市场频繁送上热搜。就在大家以为新势力车企注定要长期烧钱时,一组数据却让人看到转机——去年四季度每台车亏损骤降到1万元,今年一季度亏损更是收窄到不足2亿元[[material]]。这种肉眼可见的亏损收窄速度,让越来越多人开始思考:这家被戏称为"年轻人第一辆亏损车"的企业,会不会成为新势力里第一个跑通盈利模式的黑马?
从亏6万到亏1万发生了什么?
把时间倒回2024年二季度,当时每辆小米SU7要亏掉6.6万元,相当于每秒钟都在烧掉两部旗舰手机[[material]]。但仅仅半年后,四季度亏损金额就降到了1万元。这种堪比股市涨停板的降亏速度,背后藏着两个关键密码。
首先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少的神奇效应。去年小米汽车交付量从二季度的2.73万辆猛增到四季度的6.97万辆,相当于每天有700多辆新车从工厂驶出[[material]]。规模上来了,生产线开工率从50%提升到90%,光是电池采购成本就下降了12%[[material]]。就像煎饼摊老板说的:"炉子烧热了,摊十个饼和摊二十个饼,煤气费其实差不了多少。"
其次是高价车型开始挑大梁。去年上半年顶配SU7 Max一度占到销量的73%,虽然下半年比例回落到40%,但每卖出一台Max版就能比标准版多赚3万元[[material]]。这就像奶茶店发现,卖30元的水果茶虽然点单量少,但利润抵得上三杯基础款奶茶。更让人期待的是,定价81.49万元的SU7 Ultra今年3月开启预售,10分钟就拿下3680台订单,这类"利润大户"将是扭亏的重要筹码。
藏在财报里的三个盈利开关
要解开小米汽车的盈利密码,得看懂三个核心指标:交付量、产品结构和成本控制。
第一个关键数字是8.5万辆——德意志银行测算的单季度盈利门槛[[material]]。今年一季度交付7万辆,二季度目标直冲10万辆,这个节奏刚好踩着盈利线往上爬。就像跑马拉松最后五公里,现在小米已经能看到终点线的轮廓。
第二个秘密藏在车型组合里。即将上市的SUV车型YU7被寄予厚望,这款车瞄准家庭用户市场,预售阶段就收到大量"奶爸车"订单[[material]]。从特斯拉Model Y占全球销量的六成就能看出,SUV才是真正走量的车型。如果YU7能复制SU7的成功,小米的产品矩阵就形成了"轿车守利润,SUV冲销量"的双保险。
第三个杀手锏是自研技术的成本魔法。小米正在开发的四电机驱动系统,能让生产成本再降10%。这就像手机厂商自研芯片后不再受制于供应商,最近曝光的48V线控转向技术,不仅提升性能,还能让刹车系统省电10%。这些技术突破就像给汽车装上了"省钱外挂",让每辆车的成本曲线持续下探。
投资人算出了一本明白账
资本市场已经用真金白银投票。摩根士丹利把小米目标股价调到62港元,预测2030年市值可能突破2.5万亿。他们的分析师算了笔账:今年35万辆的交付目标看似激进,但北京工厂40万辆的年产能正好留出冲刺空间[[material]]。更关键的是,SU7系列23.4万元的均价站稳了中高端市场,这为后续车型留足了溢价空间[[material]]。
在用户端,小米构建的科技生态正在显现黏性。45%的车主是25-35岁的科技爱好者,他们在B站分享改装视频,在小红书晒自动驾驶体验[[material]]。这种自发传播形成了独特的"米粉汽车文化",有位上海车主甚至自发组织了200人的车友会,定期举办智能驾驶挑战赛。当用户变成品牌代言人,营销成本自然大幅下降。
写在最后
回看新能源汽车发展史,特斯拉熬了17年才实现全年盈利,比亚迪在电池领域深耕二十年才迎来爆发。相比之下,小米汽车用三年时间把单车亏损从6万压缩到1万,这个速度在新势力阵营里堪称惊艳。随着北京工厂产能拉满、YU7新车上市,那个"卖一辆亏一辆"的小米汽车,或许正在酝酿着新势力阵营的首次盈利突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