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买了燃油车的朋友,心里都不太踏实。每当看到周围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听闻各地区限行政策变化,或是加油站价格波动时,总会有那么一瞬间,心里闪过一个念头:我这辆车,还能再开多久?
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4.3亿辆,其中燃油车占比约为71%,仍然是当前道路上的主力军。但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最新销售数据却揭示了另一个现实: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占到新车销售总量的38.7%,环比2024年同期增长17.9个百分点。这组数据清晰地告诉我们,新能源汽车的大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
作为一个已经经历过多次油价上涨、限行政策变更、尾号限行折腾的燃油车主,我深知许多车友的担忧。今天就来分析一下,持有燃油车的人未来很可能面临的三种情况。
情况一:使用成本持续攀升,经济压力不断增大
燃油车的使用成本主要来自三方面:燃油费、保养费和各类税费。
燃油费方面,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数据,全国成品油价格在2025年第一季度已经有过三次上调,累计涨幅达到720元/吨。换算到普通家用轿车上,相当于每加满一箱油多花20-30元。国际能源署在《2024-2025能源市场展望》中预测,由于全球原油产能利用率下降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未来两年全球油价很可能继续维持在70-90美元/桶的区间内,甚至在极端情况下突破100美元/桶。这意味着燃油车主的加油成本几乎不可能有明显降低的可能。
保养费用同样在悄然上涨。据汽车后市场研究机构数据,2024年燃油车零配件平均价格上涨了8.3%,而维修工时费上涨了15.7%。维修保养成本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同期CPI增速的两倍多。
更不容忽视的是各类税费的变化。财政部在2025年初发布的《关于优化车辆购置税结构促进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将逐步调整燃油车购置税率,并研究对高排放车辆征收碳排放调节税。多位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五年内,燃油车的综合持有成本可能比同级别新能源车高出30%-50%。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汽车消费者行为分析报告》显示,燃油车主平均每个月在油费、保养和停车费上的支出已经达到1875元,相比2022年增长了23.8%。而同级别的纯电动车主月均支出仅为1032元。
情况二:使用权重受限,低污染区域逐步变窄
限行政策是困扰燃油车主的又一大难题。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4月,全国已有43个城市实施了不同程度的燃油车限行措施,覆盖人口超过5亿。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已经开始探索"零排放区"试点,明确禁止燃油车进入特定区域。上海市交通委在2025年3月发布的《上海市城市道路交通"双碳"行动计划(2025-2027)》中提出,将在黄浦区、静安区等核心城区率先尝试设立"零排放街区",计划到2027年,核心城区零排放街区将扩大到300条以上。
北京市也于今年2月出台了《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巩固提升行动计划(2025-2028年)》,明确提出将逐步扩大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燃油车的限行范围,并研究分步骤限制国Ⅳ排放标准燃油车的通行区域。
广州交通局则于2025年1月发布《广州市绿色交通发展规略(2025-2035)》,计划在2027年底前,珠江新城、天河智慧城等区域建成"零排放示范区",届时除公共服务车辆外的燃油车将被禁止进入。
不只是一线城市,许多二三线城市也已经加入了这一行列。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100个城市正在制定或已经实施了燃油车限行相关政策。未来,燃油车能够自由通行的区域将会越来越少,特别是在城市核心区和商业繁华地带。
停车费用也是一个明显的差异。以上海为例,根据上海市发改委2024年12月发布的《关于调整本市停车收费政策的通知》,从2025年3月1日起,黄浦、静安等核心城区的路内停车位对燃油车实行差别化收费,基准价上浮30%,而对新能源车则给予基准价下浮10%的优惠。这样的差别化收费政策,已经在全国20多个城市推行。
情况三:二手车市场价值贬损,回收渠道越来越窄
也许最令燃油车主担忧的,是车辆的残值问题。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监测的2025年一季度二手车交易数据显示,三年内的中级燃油车平均保值率为52.3%,比2022年同期下降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三年内的新能源车平均保值率为59.8%,首次在主流车型中超过燃油车。
国际知名汽车评估机构J.D. Power在其最新发布的《2025年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中指出,随着电动化趋势加速,中国市场燃油车的整体保值率将在未来3-5年内持续面临下行压力,预计到2028年,燃油车三年保值率将可能下滑至45%左右,而高端燃油车的跌幅将更为明显。
更值得关注的是二手燃油车的流通渠道问题。据中国二手车经销商协会的调查,截至2025年3月,全国已有21%的二手车经销商表示不再收购国Ⅳ及以下排放标准的燃油车,这一比例在一二线城市更高,达到38%。
除了残值的损失,燃油车主未来还可能面临额外的"转型成本"。根据工信部2025年1月发布的《关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国家将鼓励地方政府探索建立燃油车退出和新能源车更新机制,预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地区推出"以旧换新"或"燃油换电"的补贴政策。虽然这些政策表面上是为了补贴消费者,但实际上也在变相加速燃油车的淘汰进程。
面对这三种情况,作为燃油车主,应该如何应对?我认为有几点值得考虑:
理性评估自己的实际用车需求。如果你居住在限行政策尚不严格的地区,日常通勤里程不长,对车辆依赖度不高,那么继续使用现有的燃油车在短期内仍然是经济合理的选择。毕竟,一辆已经购买的燃油车,其折旧成本已经计入购车价格中,换车会带来新的经济负担。
关注政策动向,提前做好规划。各地限行政策通常会提前公布并给予一定的过渡期,车主可以根据政策调整自己的用车计划。同时,也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间点置换车辆,避免在政策全面实施后面临更大的损失。
第三,优化用车习惯,降低使用成本。通过改进驾驶方式,减少急加速急刹车,保持轮胎气压适中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燃油消耗。国家节能中心的数据显示,良好的驾驶习惯可以节省10%-15%的燃油。同时,合理安排保养计划,避免小问题酿成大修,也是控制成本的有效方法。
第四,探索多元化出行方式。在预计燃油车限行的日子,可以提前规划公共交通、共享出行等替代方案。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网约车日均订单量已突破3500万单,相比2023年增长了37.3%,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灵活多样的出行方式。
尽管燃油车面临诸多挑战,但它们在短期内仍将是许多家庭的重要交通工具。国家发改委在2025年初公布的《促进汽车消费持续恢复的若干措施》中明确表示,将坚持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并行发展的战略,不会出台强制性淘汰燃油车的政策。这给了燃油车主一定的缓冲空间。
但长期来看,燃油车终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到2030年,我国新车销售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将超过75%,燃油车将主要集中在特定的细分市场,如越野车、大型豪华车等领域。
国际能源署在其《2023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中也预测,到2035年,全球主要汽车市场的新车销售中电动车占比将超过60%,部分领先市场可能达到90%以上。
作为车主,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理性看待这一转变过程。毕竟,汽车只是出行工具,满足出行需求、提升生活质量才是我们选择何种交通方式的根本目的。
在这场大变革中,每位车主都将面临抉择。你是坚守燃油车到最后一刻,还是提前拥抱电动化趋势?你预计燃油车在未来几年还会面临哪些其他挑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一起探讨这个关乎每个车主切身利益的话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