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大变革的当下,汽车零件看似不起眼,却悄然成为左右行业走向的关键,宛如棋局中的 “胜负手”。
传统汽车零件厂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博世,作为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2024 年营业利润大幅下滑三分之一,利润率降至 3.5% 。究其原因,一是产能过剩与价格战的双重挤压。燃油车市场萎缩,生产线大量闲置,主机厂为降低成本,不断压低零件采购价格,让传统零件商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二是转型步伐滞后。当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迈进,在智能驾驶、车联网等新兴领域,传统零件商因技术积累不足,难以与新势力抗衡,陷入两难境地。比如生产汽车内饰的明新旭腾,营收虽有增长,但净利润却暴跌 412%,亏损高达 1.7 亿,无奈陷入 “赚了营收,赔了利润” 的困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投身智能化赛道的零件供应商赚得盆满钵满。双林股份净利润暴增 514%,光庭信息增长 293%,索菱股份也有 84% 的利润增长。在智驾平权趋势下,车企纷纷推出 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硬件成本被大幅压低,使得相关零件需求井喷,供应商订单不断。软件在汽车领域的地位愈发重要,光庭信息的智能驾驶测试业务收入增长 61%,凸显了车企对软件安全的重视。老牌企业德赛西威凭借舱驾一体平台,成功获得 45 亿定增,订单已排到 2028 年,印证了智能化零件的巨大市场潜力。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同样重塑了汽车零件格局。2025 年,新能源车销量预计突破 1565 万辆,这一增长带动了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等相关零件市场的爆发。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全球领先,占据了千亿级市场份额;高压线束作为电动车的 “血管”,市场规模在短短 3 年内实现翻倍,国产厂商更是成功从日本企业手中抢夺市场份额。不过,并非所有企业都能从中获利。传统燃油零件制造商,既要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又要面对新能源客户严苛的降价要求,许多企业抱怨新能源订单看似量多,但利润微薄,甚至出现赔本经营的情况。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汽车零件企业展现出独特优势。凭借 “全球化 + 本土化” 策略,中国零件商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德赛西威的舱驾一体平台已获得国际订单,实现反向技术输出;亚太机电在欧美市场营收占比提升至 32%,美力科技通过在墨西哥建厂,成功规避美国关税,毛利率回升至 25%。然而,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企业在海外面临供应链不完善、文化差异等诸多挑战,部分企业感叹在东南亚建厂虽降低了人工成本,但供应链问题却令人头疼。
汽车零件虽小,却串联起行业发展的关键脉络。从传统零件商的艰难转型,到智能化、新能源零件的异军突起,再到全球化竞争格局的形成,汽车零件正驱动着整个行业的变革与发展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