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工传统走到如今民用市场,猎豹汽车一路摸爬滚打,堪称硬派越野的一面旗帜。回想起老一代军工车,像我们公司捐赠的那几台四驱车,真是不好骑,路上噪音大,雨天还得扭着方向盘,啊,那会儿觉得挺牛逼的,但实际上它们就是典型的缝缝补补、油耗高的代表。每次路上碰到爆胎,换个轮胎,扭扭扭,心里都暗想:这车还能不能继续在路上待着。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老司机,都经常调侃这是大破车,再也没想到,它竟然寄托了国产硬派越野的一段记忆。
猎豹起步挺快的,2013年湖南猎豹汽车成立,原本是军工企业的延续——军转民的典范。它家的传统底盘,就是高强度钢、焊缝技艺细腻得像工艺品。记得我翻了下车系资料,连续8年越野赛事总冠军,说白了,技术底子其实还行的。你看,连续获奖,说明它的底子没问题。虽然那会它还没怎么溜进城市SUV的范畴,但不如说这是个走专业的底气。
但你得承认,刚起步的时候,猎豹主要还是靠硬派这个标签吸引人,更偏向模型车上的越野车魂。直到2015年,猎豹CS10那会儿,才开始想变点甜头——推出SUV,加入跨界设计,外形开始软化。我留意到,那个新车在上海车展大放异彩,虽然外表还是有硬派元素,但加入了猎弓的那种设计,少了点军味,更迎合都市人。实际用的话,它的2.0T涡轮引擎,1400rpm就能爆发出320N·m扭矩,试想一下,这个扭矩在城市里市区起步,对我来说也算够用。
问题来了。你说老铁,硬派越野,谁还真用到极致?我认识的几个越野爱好者都说,咱们不开矿区,日常用那车踩不动油门,费油还不耐操。尤其那款Q6,虽然硬核,复杂路况下了点劲,但内饰用料实在低配到飞起,硬塑料多,温度低了那塑料都发硬。高速上胎噪也没优化好,可能是它的底盘调得偏硬。有人跟我聊,买车图个踏实,油耗不怕高,但要享受城市里的安静,怕就怕,但这个不算。
可我得说,猎豹的优势还是在于它的耐用性和底盘能力。比如说,那次我朋友带家人去戈壁越野,还没开远,车就被吐槽怎么摇摇晃晃的,底盘杂响特别大。但这正是军工底子,要的就是硬,耐跑。很多人买这个车就认准这点:非铺装路面,刮刮泥土、拌拌沙子,底盘能承受。对于边防线上的巡逻车,动力和穿越能力远比那些只会在城市飙车的SUV重要。
我还记得,销售那会一直强调超选四驱,能在100km/h内随意切换驱动模式。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实际上,它是为了应对各种极端地形——高原、戈壁、泥泞。这对于一些专业用户,比如地质队或者救援队,是实用的。至于消费者,如果真要买那款,可能更看重耐用和安全,而不是舒适。
不过我得强调一点,猎豹的市场表现也并非都如预期——
- 3年保值率51.2%,比吉利博越还低一点。
- 内饰做工,是近年来硬伤(这点我敢打包票,买车体验差强人意)。
- 电子配置方面,一些智能化不够,低温环境下还会卡顿。
这让我琢磨:是不是很多硬派越野车都忽视了舒适性的提升?毕竟,要跟长安CS55 PLUS比油耗、比科技配置,猎豹还差点意思。再加上它的燃油负担,2.4L的四驱全能型,实际上油耗不低,大概每百公里9升左右(这个是假设,估算一下),夏天开空调,可能还得多上点心。反正我觉得这个价钱,7万元左右,性价比是有,但不能太苛求它全员都能做城市里的瑞士表。
说到新能源,C5EV也是它的一个尝试。续航408km,快充40分钟能充到80%,用起来没啥大问题(除了冬天续航明显缩水,像我这种没细想过,估算一下:冬天可能只有300km),而且免购置税,挺有吸引力。用它就像买个两面刃,纯电成本低,零排放,像我朋友开着它在城里跑,就觉得这才环保嘛。但实际用起来,方向盘虚位、续航里程短,还是制约它普及的因素。
倒是豹8那个旗舰版,动力上真够拼,2.0T加8速变速箱,三把差速锁,干任何极端路面,没压力。但那价格也挺吓人的——超过40万,豪华感不够细腻,豪车级的内饰情怀,可能还差点火候。其实我觉得,像这种高端硬派越野,还是需要更贴近豪华越野体验,否则市场空间太窄。毕竟,买它的人,除了硬派,还要体面。
你是不是觉得,这车真实用?我觉得它的最大价值在于——
1. 可靠性高,适合非铺装路面或极端地形;
2. 维护成本相对较低,军工品质,故障率低;
3. 成本控制得还不错,价格合理。
但如果你追求细腻的内饰,或者在城市跑跑,猎豹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它就像一匹忠诚的老马,但可能不够优雅。
你说,买车究竟要实用还是舒适?这一点上,猎豹更偏向前者。你觉得呢?在评论区聊聊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