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车友实测结果震撼揭秘

最近新能源车企的一组数据在网上掀起了波讨论。理想、蔚来、小鹏,三家头部车企的财报一公布,直接把一群人看懵了:蔚来第三季度净亏损34亿元,小鹏31亿元,理想相对“好看点”,也亏了16亿元。有人直接开怼:“这车卖再多,有毛用?净亏几十亿,真就靠烧钱续命了?”再往下还有更刺激的。三家加起来2022年全年亏掉了超过百亿,还在疯狂推新车、新技术。一边亏得底儿掉,一边又拼了命砸钱,不少人看完只剩下一个感觉:新能源车就是个大泡沫,随时可能崩。

但真的是这样吗?这些亏损,看起来确实吓人,但它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别急着下定论,咱们一个一个拆开看。

东北车友实测结果震撼揭秘-有驾

先从这些“亏钱”的数字说起。以蔚来为例,第三季度虽然亏了34亿,但它营收有130亿元,同比增长了33%。理想的营收更猛,93亿元,同比暴涨66%。小鹏稍微逊色一点,营收不到70亿,但单季度交付量也是破了四万台。这是什么意思?直白点说,他们卖车是真卖出去不少,而且卖得越来越多。但问题出在哪儿?毛利——这个指标很关键。毛利反映的是造车挣不挣钱,而不是净亏损那么简单。蔚来的汽车毛利率在10%左右,理想能到20%,小鹏稍微惨点,掉到个位数。这是啥概念?传统车企,像丰田、大众这种,毛利率普遍在20%-30%之间。特斯拉更猛,2022年一度冲到30%以上。相比之下,新势力的毛利率确实低了些。

东北车友实测结果震撼揭秘-有驾

毛利低的原因,主要是研发投入太高。这可不是随便糊弄出来的数据,蔚来一个季度研发费用就砸了38亿,理想24亿,小鹏21亿。你再看传统车企,研发占营收比例一般在5%-10%,特斯拉大概6%-7%。而蔚来这个比例接近30%,真的是在硬扛着往技术上砸钱。做个简单的比喻,这就像盖房子,传统车企是把地基夯实了再慢慢盖,而新势力直接开了三层楼的图纸,还没把地基完全铺平。

东北车友实测结果震撼揭秘-有驾

那为啥新势力敢这么搞?因为新能源车目前的竞争,不是卖车的竞争,而是技术和品牌的竞争。谁能快速抢占技术高地,占领用户心智,谁就有可能活下来。蔚来的换电体系,小鹏的智能驾驶,理想的增程技术,每一家都在拼命抢赛道,抢未来。这个阶段的亏损,说白了就是“战略性亏损”。它不是钱打水漂了,而是提前布局,给未来几年埋下伏笔。你要是只看眼前亏多少,确实很吓人,但是你要是拉长眼光看三五年,这种亏损可能就不那么可怕了。

再说说同行们的情况。传统车企最近几年日子也不好过。燃油车销量大幅下滑,新能源车又得加速转型,研发成本和供应链压力同时加码。上汽集团2022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48%,长安汽车的净利润也掉了四成多。再看外资品牌,丰田、大众虽然看起来还稳,但新能源领域的份额正在被中国市场的自主品牌蚕食。特斯拉呢?它是新能源里最挣钱的,但前期的亏损也曾吓死一片人。特斯拉从创立到2019年才第一次实现年度盈利,前前后后亏了十几年。如果放在那个阶段看,特斯拉甚至比现在的蔚来、小鹏还要“吓人”。

东北车友实测结果震撼揭秘-有驾

所以说,亏损并不是新能源车企的专属现象,而是整个行业转型期的共性问题。只不过传统车企靠燃油车的盈利在对冲亏损,外资品牌靠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而新势力就只能顶着亏损硬挺,因为它们背后没有“老本”可以吃。

东北车友实测结果震撼揭秘-有驾

那问题来了,这种亏损能挺多久?新势力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在“抓机会”?其实看几个关键点就行。第一,钱是不是砸在了对的地方。比如研发投入,这笔钱砸下去,是不是能转化成技术竞争力。蔚来的换电站网络已经从布局走向规模化,每一座换电站都在提升用户体验。理想的增程式技术,虽然争议很大,但在解决用户里程焦虑这一块,它是真的有用。第二,现金流还能不能撑住。亏损不可怕,但断了现金流就真完了。这点上,蔚来、理想都比小鹏稍微稳一点,账上的现金储备够它们再扛几年。但小鹏前段时间裁员、调整战略,明显是在经历“收缩阵痛”。第三,市场能不能接得住这个模式。说白了,卖车得有用户买单,而不是靠PPT和融资续命。新势力目前的销量虽然还不能跟传统车企比,但增速是真正肉眼可见的。

最后再总结一下。这些吓人的亏损数字,确实让人一眼看上去很不舒服,但拆开看,它背后有一定的合理性。新势力用亏损换增长,用研发换未来,这是一种高风险的商业模式,但并不意味着它一定会垮。比起“亏损多少”,更重要的是看它们接下来怎么走:技术能不能落地,规模能不能起来,用户能不能买单。这场新能源车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