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绝对不会是沃尔沃

最近有一个数据,很多人讨论得挺热闹的,说的是国内某些车企的“亏损幅度”。比如某新势力车企,今年上半年一共卖了不到十万辆车,但净亏损达到了50亿元。再往前翻,去年全年他们亏掉了140亿。吓人吧?算下来,单车亏损超过了30万元。有人调侃,说这车企不是做新能源的,是搞“赔钱艺术”的。毕竟卖一辆赔三十万,这听上去就像个经济学笑话。

但真是笑话吗?咱慢慢拆开来看。

这个绝对不会是沃尔沃-有驾

单车亏30万,确实像是“离谱得不真实”。但如果你稍微多查查,会发现这不只是他们一家“离谱”。2023年上半年,另一家头部新势力,一共卖了15万辆车,亏了超50亿,单车亏损差不多也是30万。再看看隔壁外资老牌,那些在国内合资的新能源项目,前几年也有类似的现象,甚至更夸张。还有些车企,账面看着没亏那么多,但研发投入、市场推广——尤其是补贴——加到一起,亏得其实也不少,只是模型不太一样。

所以,这事是不是整个行业都有点“亏钱”的意思?

那我们先一步步拆。亏损的账,是怎么出来的?

造车这件事,成本分成两大块。第一个是“变动成本”,也就是每卖一辆车,车企要花的钱。这些包括电池、电机,整车制造,还有物流,这些成本是和销量直接挂钩的。第二部分是“固定成本”,这是更大的坑。研发、工厂固定资产摊销、市场营销、售后网络管理,这些东西即使你一辆车都卖不出去,也得往里砸钱。而在新能源车企这里,固定成本特别高。特别特别高。

为什么?新能源造车是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卖车之前,车企得先造出电池、电驱动、智能化这些硬件,还得搞车机系统、智能驾驶这些软件。每一个模块都需要技术积累、反复试验、商业转化。研发投入的回报周期特别长。但车又不能先不卖啊,市场竞争压力逼着大家一边大力研发,一边拼命抢市场。结果就是,研发支出直接成了个巨大的吸金黑洞。

以那家“单车亏30万”的新势力车企为例,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占到总营收的20%。再加上销售、行政等其他费用,毛利刚刚转正的好处,基本全被这些费项掏空了。更夸张的是,有些车企还在亏毛利,也就是说,别说研发钱,卖车本身都在亏。单车硬件成本比售价高,这账怎么算都难受。

有人说,这不是“为了抢市场不惜烧钱”吗?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但这也不完全是他们的问题。整个行业都是在用这种策略铺路,特别是新能源行业,拼的是技术和规模。你慢了,技术优势就可能没了。晚了一步,市场份额可能直接被对手吃掉。新势力们只能咬牙狂奔。

这个绝对不会是沃尔沃-有驾

再看看传统车企。它们的情况稍微复杂一点,但也没好到哪去。那些转型做新能源的老牌企业,前几年的研发支出比例也不低,虽然不像新势力那样直接亏得“血淋淋”,但它们的新能源项目大多是靠传统燃油车业务在补贴——你以为燃油车赚钱了,其实是拿来“养儿子”的。国外车企同样如此,电动车领域亏钱成了常态,靠燃油车在全球市场的利润摊薄成本。总之,新能源这条路,哪家都不轻松。

那问题来了:这么烧钱,车企们到底有没有底气,或者说,烧得值不值?

我们得区分两类花钱。一类是“乱花钱”,就是盲目扩张,没有战略方向。另一类是“抓机会”,就是看准了未来市场不可逆的趋势,现在战略性亏损,为的是铺下一步的棋局。

从现状看,大部分新势力车企都是在“抓机会”,而不是“乱花钱”。比如,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大家都在砸钱搞用户体验、补贴购车、铺充电网络、建立服务体系。这些动作看着“烧钱”,但其实是为了提升品牌溢价,拉长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再有就是智能化领域的投入。这是未来游戏规则的核心,谁能率先解决智能驾驶、车机生态的问题,谁就可能在下一轮淘汰赛中占据主动。

但也不是所有的烧钱都是理性投资。有些车企在为“规模”而亏,就是一味追求销量数据,想用短期的市场抢占来证明品牌价值。这种亏损不可持续。你会发现,那些毛利率迟迟转不正的公司,往往就是问题最严重的。亏损背后的逻辑,才是我们要看的重点。

所以,单车亏30万,这事到底吓不吓人?说实话,看着确实有点吓人。但拆开看,你会发现这是一场时间的博弈。车企们赌的不是今天,而是五年、十年后的市场。那些研发投入、市场推广,短期看是亏损,长期看是系统建设。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这些“亏损”就不是无意义的烧钱,而是一次市场换技术的豪赌。

当然,这场赌局能不能赢,还有很多变数。有技术路线的压力,有政策环境的影响,还有消费者的喜好。但从行业规律看,新技术落地,高投入和高亏损是无法避免的。关键是,这些投入能不能真正成为未来的竞争壁垒。

所以,别单看数字吓自己。亏损不可怕,怕的是亏了以后还站不起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