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事儿,你有没有感觉到,现在跟朋友聊车,风向全变了。几年前,大家还在纠结德系操控日系省油,现在呢?开口就是哪个新势力又出了什么功能,哪个电车续航又干到多少。
这股风,不只我们在吹。我昨晚睡不着,刷到英国《金融时报》一篇报道,一下就给我看精神了。
他们采访了一个猛人,全球最大滚装船运营商,叫华伦威尔森的那家公司,它的首席执行官拉斯·克里斯托弗森。这人是干嘛的?他就是那个天天在码头上,看着全世界的车被装船、卸船的人。他的话,可以说是最一线的观察。
他说,中国汽车制造商,已经“从成本领先者转型为技术领先者”。
我一开始还纳闷,这话是不是有点捧杀了。结果我顺手查了下数据,直接愣住了。
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的数据显示,去年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了640万辆,同比增长了23%。这是什么概念?这个数字把常年第一的日本给超了,而且不是超一点半点,是甩开了一大截。
以前我们说出口,总觉得是往拉美、非洲、东南亚那些新兴市场卖点便宜车。但华伦威尔森这位首席执行官亲口说,现在往欧洲、澳大利亚的出货量,是“大规模增长”。
《金融时报》也给了数据,就说西欧,那是人家的老巢,奔驰宝马大众的老家。今年前9个月,中国品牌在西欧的新车销量占比,已经冲到了5.7%。如果单看电动汽车这个赛道,我们的占比已经超过了10%。
这才几年时间?
我一直在想,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以前我们常说“市场换技术”,吭哧吭哧合资了这么多年,感觉总是在学徒。现在倒好,人家那个航运巨头的负责人,直接认证我们是“技术领先者”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人家在码头上看明白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性价比”能解释的了。如果只是便宜,欧洲人最多买回去当个玩具,不可能有这么快的增速。他们是真的在拿中国车当主力车在用。
更有意思的在后面。
这帮老牌汽车强国,现在肯定坐不住了。你看他们又是搞壁垒,又是喊着要限制。这很正常,触动了人家的核心利益。汽车工业,那可是他们过去一百年的骄傲和饭碗。
但他们搞的这些小动作,好像有点跟不上我们的节奏。
报道里提到一个细节,现在中国车出口太猛,全球的汽车运输船都不够用了,运力缺口巨大。
你猜我们的车企在干嘛?等船吗?
比亚迪、上汽这些公司,已经开始自己造船了。没错,就是那种巨大的、能装几千辆汽车的滚装船,自己下单,自己组建船队。
我看到这时,真的有点感慨。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产品出海”了,这是一种全产业链的降维打击。
你自己想想这个逻辑。我造车,我造车里的电池,我现在连运车的船都自己造。你用关税卡我,我用成本和效率耗死你。你用运力卡我,我自己建船队,我根本不依赖你的物流体系。
这帮西方国家,还在用老一套的贸易战思维在围堵。他们可能还没想明白,当你的对手开始自己制定游戏规则,甚至自己造游戏场地的时候,你那些旧规则还有多大用?
这股力量到底是从哪来的?其实也不是凭空出现的。
我回想起几年前的数据。大概在2020年的时候,外资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份额,加起来能占到六成以上,妥妥的主导地位。但是到2024年,这个数字掉到了百分之三十几。
看明白没?我们是先把自己的主场给打扫干净了。在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中国市场,靠着技术迭代和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硬生生把合资车、进口车的地盘给抢了过来。
在自己家里练出了一身肌肉,现在只是刚开始走出去,到他们的客场去打比赛而已。
所以,艾睿铂(AlixPartners)的那个报告,最后还给了一个预测。他们预计,到2030年,中国车企在全球汽车市场的份额,将从现在的21%左右,飙升到30%。
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这是全球汽车产业一百多年未有之大变局。这背后,是高端制造业中心和产业话语权的转移。
那个旧的、由西方主导的汽车产业秩序,可能真的要开始松动了。
所以,现在你再回头看那些叫嚣着要限制、要脱钩的声音,是不是感觉他们的焦虑和无奈,已经快溢出屏幕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