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Prelude混动轿跑配207匹马力和模拟换挡拨片,方向盘后这对镁合金按键能让前驱车开出手动挡的味道?
试驾那天在山路上,我连续拨了十几次换挡拨片。说实话,开始觉得这玩意儿就是个噱头——一台CVT混动车,还能玩出什么花样?但当“三档”切到“四档”那一下,整个动力响应突然变了个节奏,配合着从音响里传出来的引擎轰鸣,我突然明白本田工程师在想什么了。这不是简单的音效欺骗,而是通过电机扭矩的瞬间调整,真实地改变了车辆的动力输出特性。松开油门再补一脚,“降档”带来的那种拖拽感,竟然有几分老式手动挡车的影子。
开了二十多年车,见过不少厂家复活经典车型,多半只是挂个老名字骗情怀。本田这次把停产24年的Prelude拉回来,路子有点不一样——2.0L混动系统搭配一套叫S+Shift的模拟换挡,听起来像是硬凑的组合,但细琢磨,倒有些门道。
电机加引擎,账怎么算?
动力总成账面数据不算炸裂:2.0L阿特金森循环引擎配双电机,综合输出207马力、314牛·米扭矩。破百时间大概8秒出头,比不上那些纯燃油性能车的暴力。但电动机的特性摆在这儿——起步那一下,响应比自吸引擎直接得多。
这套e:HEV系统的工作逻辑比较有意思:低速时电机独立驱动,省油安静;需要动力时引擎介入,但不是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带动发电机给电动机供电;只有在高速巡航这种特定工况下,引擎才会通过离合器机械连接车轮。整套逻辑围绕着一个原则——让引擎尽可能工作在最高效的转速区间。
油耗数据本田还没公布,但参考同平台的思域混动,市区工况可能在5升左右,比纯燃油竞品省个三成应该问题不大。对日常通勤来说,这账算得过来。
方向盘后面那对拨片有什么用?
S+Shift系统表面看是给混动车装了个“假变速箱”。实际上,它把固定传动比划分成八个虚拟档位。拨动换挡拨片时,系统通过控制电机扭矩输出的快慢和幅度,模拟出换挡时的顿挫感。同时引擎转速会配合变化,声浪也跟着起伏——据说还原了老款K20 VTEC引擎的声音特征。
这玩意儿肯定不如真MT纯粹,毕竟物理结构就不一样。但在混动车上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比那些只放音效的强不少。山路驾驶时,你可以主动选择“档位”来控制动力输出节奏:出弯前“降档”准备加速,直道上“升档”稳定巡航。这种参与感,确实比完全交给电脑控制有意思。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是多余的设计,纯粹为了卖情怀。见仁见智吧。至少它给了驾驶者更多选择——你可以挂D档让车自己跑,也可以切到运动模式自己控制节奏。
三种模式,三副面孔
舒适、GT、运动三个模式之间的差异挺明显。舒适模式下,悬挂软、转向轻、动力响应慢半拍,开着像台普通家用车,适合城市通勤。GT模式找到了平衡点,悬挂支撑性上来了,转向也有点分量,但不至于太累人,跑高速比较合适。
运动模式变化最大:油门响应变得敏感,悬挂明显绷紧,转向助力减小。这时候S+Shift的换挡感也更明显,配合模拟出来的引擎声浪,整车姿态确实运动了不少。不过话说回来,即便开到运动模式,Prelude也不是那种会让你脊背发凉的暴力性格,更多还是偏向驾驶乐趣而不是纯粹速度。
这种多面性其实挺实在。毕竟不是谁天天都有心情跑山,大多数时候还是要在城市里代步。能根据心情和路况切换性格,实用性就上来了。
减重90公斤,感觉出来吗?
现在电动化趋势下,车普遍越来越重。Prelude逆着来,通过车身结构优化和材料替换,硬是减了90公斤。这重量相当于少坐一个成年人,听着不起眼,但开起来区别就显现了。
转向的跟手度明显更好,方向盘打多少车头就转多少,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刹车踏板也更线性,力度掌控更精准。过弯时车身响应更灵巧,不会有笨重的拖拽感。这些细微的差异积累起来,整车的灵动性就上来了。
减重的手段倒也常规:悬挂组件用铝合金、座椅框架换镁合金、车身非关键部位用轻量化材料。该用高强度钢的地方还得用,毕竟安全性不能妥协。关键是优化材料分布,在保证刚性的前提下,把冗余的重量省下来。
轴距还缩短了35毫米,配合加宽的轮距,整车的运动姿态更明显。虽然绝对尺寸不大,但开起来的灵活性不输那些更小的车。
底盘用了思域Type R的硬件?
悬挂系统确实跟思域Type R有渊源——前悬用的是同款双轴结构,自适应阻尼系统也是Type R同款。但调校方向完全不同,Prelude的弹簧刚度和防倾杆都比Type R软一些,日常驾驶的舒适性好不少。
前轮13.8英寸刹车盘配蓝色Brembo卡钳,后轮12英寸盘,这套制动系统的配置不低。实际使用下来,踏板脚感挺线性,刹车力度容易掌控。能量回收系统跟机械刹车的切换也比较平顺,不会有突兀的感觉。
转向系统有个“转向稳定性指数”技术,能实时监测四个轮胎的负载变化,高速过弯时自动调整悬挂支撑力。理论上听着挺玄乎,实际体验就是车辆在弯道里的姿态更稳定,不会有突然的侧倾或转向不足。
外观设计,复古还是前卫?
1.28:1的宽高比勾勒出低趴的姿态,车顶那道溜背曲线据说是向1984年第二代翻灯车型致敬。前脸低矮宽阔,条形中网连接两侧LED头灯,下方矩形进气口带点攻击性。隐藏式门把手降低了风阻,19英寸轮圈的造型也经过空气动力学优化。
车尾设计比较出彩,贯穿式LED尾灯亮起时,光带会有渐变效果,据说呼应了“Prelude”序曲的命名含义。尾灯下方是品牌标识和车型名称,简洁利落。
整体造型在复古和现代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既有老Prelude的影子,又不会让人觉得过时。量产车几乎完美还原了2023年东京车展上概念车的设计,这在当今汽车界不多见。
内饰够不够精致?
10.2英寸全液晶仪表配9英寸触控屏,尺寸不算夸张,但布局以驾驶者为中心。三幅式运动方向盘,镁合金换挡拨片,握感和操作手感都不错。仪表盘在运动模式下会自动切换布局,显示更简洁的性能信息。
座椅设计有个细节:驾驶座强调包覆和支撑,副驾驶座更柔软舒适。这种差异化设计在同级车里不多见,确实照顾到了不同位置乘员的需求。座椅表面用千鸟格纹,头枕上印着Prelude标识,细节处理到位。
材质选择上,中控台覆盖着“云纹”合成皮革,这种材料有类似和纸的纹理,环保又不失质感。蓝白双拼和纯黑两种配色,满足不同审美偏好。
实用性方面,2+2座椅布局,后排空间不算宽敞但应急够用。后排座椅可以按比例折叠,配合掀背式尾门,载物灵活性比纯粹的双门轿跑好不少。支持无线CarPlay和Android Auto,8扬声器Bose音响,配置该有的都有。
安全配置齐全吗?
标配最新一代Honda Sensing主动安全套件,包括碰撞缓解制动、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盲点监测等功能。还有个Post-Collision Braking系统,发生碰撞后自动施加制动,降低二次事故风险。
自适应巡航在Prelude上做了运动化调校,加速和减速更线性自然,山路跟车也不会有突兀的制动或加速。车道保持辅助通过温和的转向辅助,帮助车辆保持在车道中央,长途驾驶能减少疲劳感。
这些辅助系统在运动模式下会提高介入阈值,给驾驶者更大控制权;舒适模式下则会提前介入,提供更多保护。这种智能适应性,既不过度干扰驾驶乐趣,又能在需要时提供保护。
适合什么人买?
说白了,Prelude瞄准的是那群既想享受驾驶乐趣,又不想太极端的人。你要是追求绝对性能,上赛道刷圈速,思域Type R或许更对路。但要是日常代步占大头,偶尔想体验点不一样的驾驶感受,Prelude的平衡感可能更合适。
混动系统带来的实际好处也明显:油耗比纯燃油对手低三成左右,日常通勤成本控制得住;电机辅助起步,城市走走停停不憋屈。这种实用性,纯粹性能车给不了。
竞争对手主要是丰田GR 86、斯巴鲁BRZ这些传统燃油小跑车,还有宝马2系等豪华品牌入门跑车。相比后驱燃油对手,Prelude在燃油经济性和日常实用性上有优势;相比豪华品牌,技术创新和驾驶纯粹性是卖点。
价格方面虽然还没官宣,但参考竞品定位,落地大概在30-40万区间。说贵也不算贵,混动技术的成本摆在那儿;说便宜也谈不上,对年轻人来说有点门槛。
能不能进国内?
按计划,年底先在日本、欧洲和北美上市。国内市场众说纷纭,有人觉得小众车型不会引进,也有人觉得以中国市场的体量,本田不会完全放弃。个人估计就算引进,也得等到明年,而且数量可能不多。
双门轿跑在国内本来就是小众选择,混动跑车这个概念也需要市场教育。但正因为小众,才有人愿意为情怀买单。能不能火,得看本田怎么讲故事,更得看第一批车主的口碑。
开了这么多年车,见惯了厂家玩情怀。本田这次搞的混动加模拟换挡组合,倒是让人有点期待。实际体验如何,等车上市了,找机会亲自试试,看看这台停产24年后回归的老朋友,是真有本事,还是只剩情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