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这档子事儿,谁还没个溜号的时候?
尤其现在这路况,电驴子横冲直撞,外卖小哥神出鬼没,简直让人脑壳疼。
不过,以后啊,8-16万的车,估摸着都要硬性塞进一个叫AEB的“救命稻草”了。
AEB,说白了就是自动紧急制动。
这玩意儿,危急关头能替你猛踩一脚,免得你跟前车“亲密接触”或者“碰瓷”了行人。
听着倍儿棒,可咂摸咂摸,这事儿里的弯弯绕可不少。
一方面,安全那肯定错不了,谁也不想摊上事故。
可另一方面,强制安装是不是又变着法儿地撺掇购车成本?
再说了,这AEB真就那么灵验吗?
有人掰扯,AEB能削减事故,数据也的确亮眼,什么追尾咔嚓掉27%,夜间事故骤降38%。
可得留个心眼儿,这些数据都是在实验室里鼓捣出来的。
真刀真枪的路面,瞬息万变,AEB能不能罩得住,还真得打个问号。
就跟那些自动驾驶“马失前蹄”的段子,不都是在鬼知道啥时候冒出来的幺蛾子环境下发生的?
这背后,其实是科技进步跟社会治理在赛跑。
科技日新月异,能降事故率那自然是喜闻乐见。
但要命的是,要是过于仰仗技术,驾驶员会不会掉以轻心?
万一AEB闹脾气,那搞不好就玩儿脱了。
新规一出,得益的肯定是那些攥着AEB技术的公司。
里点名的那几家,经纬恒润、华为、比亚迪、德赛西威、亚太股份,哪个不是身怀绝技的“角儿”?
不过细想,这会不会又是一场“科技竞赛”?
各家公司为了抢地盘,拼了老命地堆砌参数,最后会不会搞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绣花枕头?
就像手机拍照,像素飙升,可拍出来的照片却越来越失真,一股子塑料味儿。
就拿华为来说,它的AEB系统能辨认30厘米高的树墩子,听着唬人。
可问题来了,谁没事在马路中央搁个树墩子啊?
真正棘手的状况,比方说雨雪霏霏、光线昏暗、行人乱穿马路,这些情况下它还能不能靠谱?
比亚迪更狠,直接把整车数据一股脑儿塞进AEB系统,刹车距离比别人短三分之一。
但这种“梭哈”的架势,会不会埋下其他隐患?
万一系统出了岔子,会不会连累车辆的其他功能?
当然啦,科技进步总归是好事。
但更要紧的是,咱们得搞清楚,科技的目的是嘛?
是为了解决真真切切的问题,还是为了搞点花里胡哨的噱头?
消费者该咋选车?
里念叨了“避坑指南”,留神“假AEB”、注意夜间测试、瞅瞅芯片算力。
可说句实在的,普通老百姓哪懂这些啊?
4S店的销售员一通忽悠,保准就找不着北了。
说到底,最最关键的还是驾驶员自身的安全意识。
AEB再牛叉,也只是个辅助工具。
真正的安全,还是攥在自己手里。
就像练武术,招式再花哨,内功不行也白给。
新规落地后,AEB市场肯定要迎来一波井喷。
专家估摸着,2025年市场规模要捅破200亿元。
但问题来了,这200亿的大蛋糕,最终会进谁的腰包?
是那些真有两把刷子的企业,还是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PPT公司”?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把安全托付给技术时,是不是冷落了更本质的问题?
那就是道路交通管理、驾驶员培训,以及整个社会的交通安全意识。
这些要是解决不了,再先进的AEB,也只是扬汤止沸。
就像电影《银翼杀手2049》里,复制人有了人类的情感,但还是逃不过被摆弄的命运。
技术再发达,也替代不了人性的光芒和担当。
开车也是这个理儿,AEB再聪明,也替代不了驾驶员的责任和判断。
所以,AEB普及是好苗头,但咱们更应该扪心自问的是,怎样才能真正提高道路交通安全,让每个人都能平平安安回家。
这才是咱们真正该追求的终极目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