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无限的豪车如今纷纷降价求生,玛莎拉蒂靠4折甩卖难找市场,品牌产品力全面掉队成为市场淘汰的警钟
你知道吗?最近汽车圈传出两个消息,让我一边摇头一边感叹。第一个非常震惊,玛莎拉蒂居然降到35万左右,还比一些国产车还便宜。这价格一出,我当时就想:这不是在自杀吗?根据我从几个经销商那打探的情况,玛莎格雷嘉燃油车版本的大甩卖,价格真的是砍到4折左右。燃油车38万,电动车35万,差不多相当于打了个折扣。这操作背后其实很简单——销量难做。今年前三个季度,玛莎在中国市场的进口销量滑了3%左右,平均每个月也就是几十台,最多的时候也就一百多台。你试想一下,没人买,怎么不降价?这两年,玛莎在中国已经换了3任总经理,能说明它对中国市场的适应能力其实也在逐渐消亡。
第二个消息更扎心。你知道保时捷Macan在中国的卖得多猛吗?前三季度卖了快5万台,几乎成了豪华SUV的销量冠军。而玛莎?大概还在为还剩几台发愁。这几年,玛莎和法拉利、兰博基尼并称意大利两皇一后,可能还得算贵族代表。曾经年销过万,巅峰时期都能冲到1.2万台左右。你知道吗?到了今年,2025年前三季度总销量居然还不到1000台,9月份单月才83台。这可能是真实反映:品牌的魅力在下降,产品在掉队。
我还记得我刚才翻了一下行车笔记,心里一震。35万的玛莎电车续航只有450公里,和国内几个同价车型的600公里有巨大差距。更别说车载智能的体验,CarPlay都不是全屏,直白点说,就像上了个老古董。而国产新兴品牌,像奥迪A4L的高配版,配备激光雷达,内饰用上了环绕屏幕,那体验,简直是未来感爆棚。是不是觉得,产品力的差异,就是能拉开土豪感和真实使用感的距离?谁都明白,续航450公里还能满足日常出行,但对一些喜欢长途自驾的人来说,这就是最基本的要求。
对比有没有用?我问过几个车主,包括一个朋友,他说:我开玛莎,首要是情怀,但换车看了国产豪华SUV,性价比压得我喘不过气。就这话,我心里暗笑。产品不够硬,用情怀撑着,但智能、续航、体验都跟不上,最终只能被市场甩开。这也让我想到,豪华这个标签,除了Logo高大上外,背后还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技术和服务支撑。问题是,玛莎在这方面明显跟不上节奏。
说到这里,我得承认,品牌的危机感远不止这些。三年三任总经理,这布局太模糊,也不够灵活。有时候我想:他们是不是还在用老办法,等着消费者自发排队买呢?这个行业变得快了,像我们印象中的豪华变成了性价比。我试着去研究,包括电池供应链和技术创新,发现许多国产豪华品牌,像蔚来、理想,用的材料、技术配置都更上档次。你没发现,海外豪华品牌在中国,无非是面子工程。但连他们都开始降价了,说明市场不是靠价格堆砌就行。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想问,你觉得,豪华是不是就意味着标志+价格那么简单?或者说,豪华更该是一种体验?售后服务吧,一个修理工告诉我,宝马、奔驰的售后比玛莎还要专业一倍,这其实挺讽刺的。你试想,一个品牌能把客户的豪华体验变成一种高度依赖的情怀,就算降价,谁还会认?反而把低价标签贴在自己身上,不得不说,这个战场真难。
算了,心里又浮想联翩。我猜测,玛莎这么快的降价,很大程度上也是无奈的结果。没有市场,没有客户。它没想到,买豪车主要还是看体验、品牌和技术,不是高端Logo。而市场逐渐在变,国产高端品牌用的科技比他们更先进,价格更亲民。百万级内饰材质、激光雷达、空气悬架,在35万的范围内都能配齐。难怪,好品牌最后还是要拼硬实力。这让我不禁怀疑:未来还能不能靠品牌来撑起销量?还是说,产品本身才是真正的王道?
我特别想和你们讨论一下:你会因为价格下降就改变对一个豪车品牌的看法吗?或者说,像玛莎这样靠价格撑场面的做法,是不是走错了路?毕竟,豪华的核心,还是得靠真材实料。我也蛮想听听,你们心里的豪车忍痛降价,还能接受多久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