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汽车销量数据到底有几分真实?尤其是那些车企自己公布出的“小订”“大定”,听起来挺专业,实际上又有几个人真信?不瞒你说,我一直对这些数据抱着怀疑的态度,用东北的话讲,信它你就是“缺心眼子”。
有人就问了,那小订、大定不靠谱,问题在哪呢?说起来,这些词压根就不是行业里的标准术语,完全可以由企业任意定义。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一位深耕汽车圈的专家直接对第一财经表示的。这专家说得直白:别看这些名字叫得得劲儿,背后可能就是企业之间的营销“猫腻”。
说到这儿,要不咱试着换个视角,看看最近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小米SU7?这事儿我也是刚知道,前阵子小米的新能源车刚上市,官方高调宣布3分钟大定破20万台,这光看着数字就让人觉得挺魔幻。结果到了9月实际销售才2万台,差距有点太大了吧!第一财经也没含糊,在11月3日的时候,直接用新闻画面暗戳小米的这波营销操作,虽然打了“资料与内容无关”的水印,但懂行的准能看出来画面那个车型就是小米SU7。
这事吧,不光是关于数据水分,大定、小定注水这样的情况早就成了行业乱象。就像第一财经那篇写小米的报道,本来叫《别让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车》,一看就挺扎心。后来因为各种舆论压力,又改成了《造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而不是最后一台车》。前后改时的那种情绪冲突,你是不是也感受到了?
有些人可能觉得,媒体凭什么老盯着这些虚假营销不放,会不会是故意挑事儿呢?我寻思,也许真的是行业的某些弊端到了必须整治的地步。所以这回出了个消息,说市场监管总局正在研究“虚假营销认定方法”,可能大定、小定这类不靠谱的操作,未来都会被监管列入重点治理范围。你说,这是不是好事?
但吧,讨论归讨论,媒体有它的角色,企业有企业的生存逻辑,说到底在这个圈子里,所有立场背后都有人,也都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这些质疑报道,从屏幕前看到屏幕后,每一次酸甜苦辣交织的好与坏,都是这个行业真实的写照。
我还挺想听听你们怎么觉得:这些虚假的订单数字对消费者的影响算不算“大坑”?或者说,你会在意车企的宣传数据,还是只关注实际口碑呢?评论区聊聊呗,说说各自对这事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