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汉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证明20万以上的国产电动车也能销量火爆,但随着市场竞争激烈,销量逐步下降,品牌价值维护成为关键
2020年7月,一说起比亚迪汉,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车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当时上市,第一年就冲出了一个突破,累计销量直接破了百万大关,101万多台。那时很多人都说,这个车是国产车的奇迹。你知道吧,作为一个从业者,我也挺震惊的,不仅因为它的销量,还因为它的价格——差不多20万左右,怎么说呢,算是国产电动车的标杆了。我记得刚出的那段时间,很多朋友都在问我:这个汉能不能打,跟合资比怎么样?我当时就觉得,至少在续航和配置方面,是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时光一晃,到了2025年,情况变化很快。你要说销量?其实就有点吃力了。竞品越来越多,套路也更丰富。比如吉利的星越L,配置调教比原来的汉更拉风一些,而且价格也稍微便宜点。在那之后,汉的市场份额明显被蚕食。其实这也很正常,毕竟市场在变,消费者的眼光也在变。
说到竞争,很多同行也都在不停升级。比亚迪自己也不敢掉队,终于把汉DM的纯电续航拉上去了——我相信这也是个救命稻草。以前汉的续航表现在20万左右的国产车里还能算不错,但别看数据好,跟联合开发的某些合资品牌比,那差距也开始明显了。就说这个续航,我估算,汉的纯电续航大概是600多公里(这只是个估算,毕竟不同工况不同配置会有差别)。续航只是硬指标,实际用车还要看充电便利程度、售后服务。
为什么说汉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其实很简单——它打破了我们对国产高端电动车的认知,不用跑到合资品牌才能开得起像样的电车。当时,20多万的预算,能买到配备丰富、续航不错、颜值还行的国产车,够震撼了。给友商树立了个榜样:只要技术和供应链能跟上,国产车照样能引领潮流。没有汉,就没有现在那些拼的你死我活的竞品,尤其是吉利几款灯泡系列和长城的极智版。
也得说声,市场在变,汉的销量掉也很正常。你可能会问:那不是挺遗憾的么?我倒觉得无所谓,市场本来就是循环,不可能一辆车永远都是王者。你看,网约车、专车那帮车,已经变得饱和了。用车的场景变多了,但不能说每辆车都能适应所有场景。家用?还是那句话,汉家用不算最优,也不算差,但也没突出那点。实际上,2023、2024年,汉L和唐L的销量尤其缩水。相比起早年的火爆,现在成了回头看的一段历史。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销量老掉?其实很简单,价格一降,品牌价值就开始没了。你想啊,曾经那个豪华感、科技感都在的汉。现在价格降了,也没啥惊艳的人设,反倒感觉价格变得平平无奇。我曾经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些车主说:买汉其实还不错,但跟朋友提起价格,感觉被划水了。是不是?消费者喜欢价值感多过便宜货。
你说,能不能一直保持价格不变,然后通过升级功能、配置、外观个性化来吸引用户?我觉得可以试试,但问题是谁来出这个钱?我猜,品牌要想撑得住,就得把品牌塑得更年轻一些,把技术和设计结合得更合理些。像个朋友最近跟我吐槽,买车其实就是买面子和体验,没啥别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觉得,未来的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纯电动车的小细节——比如充电的便利性、售后服务、车内的科技体验——都变得尤为重要。你有没有想过,为啥某些20好的国产车能卖得特别火?除了价格,还有它们背后的供应链管理和研发。
对了,刚才我翻了下相册,看到几张汉的夜景照片,灯光效果其实挺漂亮的。你知道吗,很多用户觉得汉的外观挺符合现代审美的,但这其实也是个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问题——外观能迷住人,但自主品牌真正要留住客户,还得靠用料和做工。那你们觉得,未来几年,国产高端电动车的核心竞争力会是什么?其实我也猜不准,毕竟还得等市场真金白银的检验。
最后嘛,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一个细节:汉的门槛降了,配置也变得实在不少,但真正走心的用户,还是会关注品牌背后那份坚实的技术积累和口碑。你觉得,多久能出现真正的品牌忠诚?还是说,大家的快餐式心态,只要新鲜感还在,品牌的真金白银也就随风而逝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