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智己掀桌子了,看到价格我都差点没抬头看一眼,520V 52度电才32.28万,35.28万就能搞定66度电版本。就搞个横向对比,像它这个配置和硬件,市面上基本上就是开倒车车的水平。你同价位的车里面,能装得下那么多豪华硬核配置的,真不多。
我跟朋友聊到这事,他一边喝咖啡一边说:这车硬件这么拼,配置全给足了,要不怎么能收这个价格?我也觉得挺有道理。比如说,B&O音响、机械座椅+按摩、免费送的探照灯、电动踏板,还有四款颜色不限量免费选装——这些算起来,放在很多豪华品牌里,都得多花几万。
对比来看,像同价位的Model Y,除了续航(大概250公里左右)和调教不同,空间、豪华感,确实差点意思。智己那个尺寸——车长5.28米,轴距3.16米,坐三排,空间实在诱人。躺倒角度能到143°,想象一下,二排完全躺平,再也不用担心长途疲劳。带点调侃,这车不光是空间大,坐得还舒服得像豪华酒店一样。
我刚翻了下笔记,很多细节咱们得细聊。比如说,动力方面,800V的增程体系,52或66度电池,纯电续航一个255公里,一个318公里。估算一下,百公里电费(以0.6元/度算)大概15块,不贵。油耗?亏电状态下,百公里大概6.5升,跟我印象中的老油老导基本差不多(心算,油钱其实还行)。
不过你知道没细想过的事?像这种硬件配置,硬件越好,研发成本不就越高?但为什么能抑制在这个价格?可能是供应链策略吧。就像我们买苹果手机,硬件越腕,价格其实反而压得更低?这里或许也有个逻辑——规模化生产后,单件成本就降低了。又或者是厂商在研发上砍掉了某些花哨的功能,集中精力做真硬核。
这点让我好奇——你觉得,真能用得住那么多高端配置的车,是否意味着这些豪华配置会成为标配?或是后续的普及,是不是会倒逼其他品牌也升级?
智己这个车的硬件诚意挺足,价格也算友好。我在想,它这些冷硬的技术,是不是能让很多实际用户从盲目追求配置,转变成更看重体验——比如说座椅的舒适度、驾乘的平顺感。车里那个新风系统,我倒是真没想过这么地气。
虽然硬件硬得挺吓人,但我有点担心这玩意儿稳定性——比如说,Thor芯片和激光雷达能用多久?能出个后续升级?或者说维修保养会不会变得折腾人?这也是我会考虑的点。
这车整体的思路让我想起一件事——我认识一修车工,他说:按理说,这种硬件,坏了修起来贵得很。唉,现实毕竟硬了点;可支付能力,反而影响人们选择的力度。
你会不会也这样琢磨,像这样的豪华配置加硬核技术,是不是会逐渐变成一种新标配趋势?还是说,消费者还是更看重那些能用的实东西?哎,真不清楚。反正我猜测,未来还是会有更多看起来很牛的配置出现,但哪个是真正刚需,还是得时间检验。
刚才我还翻了张相册,那个二排的零重力座椅,镜头角度刚好拍到一只手刚刚握住它的扶手,细节挺有质感。这个细节你是不是也会觉得,车厂是真的在做贴心设计了?还是说,我们其实只是在被设计?
(这段先按下不表)讲到底,买车还是要看自己用得顺不顺手。那你觉得,这样的配置和价格——有没有点划算到怕了?还是真的够用才是关键?我其实挺纠结的。
我没细想过,这种硬核配置对市场会不会形成新标杆。心里其实也有点小冒泡,毕竟高端配置买得多,维修、保值就成了折磨。而且,像这个车,未来的升级空间大不大?除了硬件,软件会不会变得老旧?
(这又跑题了)反正这车我觉得挺有看头,也挺让人玩味。你说,我们这些老司机是不是未来都得迎着硬核配置去吐槽——硬件真强,能用几年不掉价,也算值回票价吧。
我这样估算一下,如果续航能保持,保养少一点,估计这车未来二手市场还能保个不错的价。反正我猜,像这样的硬核SUV,真正考验的还是工艺和耐用度。你怎么看?是不是觉得,最后硬的还是人?
总有些细节还没说,比如说,那个激光雷达和 Thor 芯片的感知能力,技术越用越软——你有没有觉得,硬核太硬终究还是得靠聪明才行?这也是个怪地方。
真希望未来这些硬核配置都能用得久一些,不然再豪华,用着也心疼。是不是应该有人开发个耐用版,专门卖给硬核用户?这个问题留个悬念,怎么想都挺有趣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