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口遇冷,欧洲前十都没进,谁在裸泳?

最近网上有些声音,说咱们中国汽车在欧洲市场的表现好像不尽如人意,甚至有文章标题很扎眼,说什么连欧洲前十都进不去了,听起来让人心里咯噔一下。

毕竟,这几年我们听到的都是国产车出口如何高歌猛进、势不可挡的好消息,怎么突然就画风突变了呢?

这事儿到底是真的遇到了大麻烦,还是有人在解读数据的时候只看到了树木,没看到整片森林?

中国汽车出口遇冷,欧洲前十都没进,谁在裸泳?-有驾

今天咱们就当一回普通的消费者和观察者,用大白话把这事儿里里外外捋一捋,看看真相到底是什么。

首先,咱们就来说那个最引人注目的数据点:今年上半年,在欧洲电动车市场,销量排名最靠前的中国品牌排在第十二位。

乍一听,第十二名,确实不在前十,好像是不太光彩。

但咱们在下结论之前,得先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是在哪儿比赛?

这是在欧洲。

欧洲是什么地方?

那是汽车工业的老家,是大众、宝马、奔驰、雷诺这些巨头盘踞了一百多年的地盘。

这里的消费者对本土品牌有着根深蒂固的信任和情感,经销商网络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每个城市乡镇。

这就好比一个刚成立不久的篮球队,直接跑到NBA去打季后赛,面对的是湖人、凯尔特人这样的豪门,能在这样的客场环境里,从零开始打到第十二名,这本身难道不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吗?

咱们不能用看待国内市场的眼光去看待欧洲市场。

在国内,我们是主场作战,有政策支持,有品牌认知度。

中国汽车出口遇冷,欧洲前十都没进,谁在裸泳?-有驾

但在欧洲,我们是纯粹的“外来户”,每一个订单都是从那些百年老店嘴里硬抢过来的。

排在我们前面的,是大众、特斯拉、奥迪、斯柯达这些要么是本土霸主,要么是全球电动车先驱的品牌。

能在这样的“神仙打架”的牌局里,挤进去坐到第十二把交椅,这本身就是对产品力、对市场策略的一种肯定。

如果把这看作是失败,那未免有些太苛求自己了。

更何况,那个被一些文章评价为“不算太出色”的25.8%的增长率,是在一个已经相当庞大的销售基数上实现的稳健增长,这比那些因为去年基数几乎为零而实现百分之一二百增长的品牌,含金量可能还要更高。

接着,咱们再聊聊上汽名爵(MG)的例子。

文章里提到,曾经作为我们出海先锋的名爵,在欧洲的排名有所下滑,这确实是个事实,也让人感到惋惜。

名爵凭借其源自英国的血统,为中国汽车打开欧洲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它的经验和教训都非常宝贵。

但是,用一个品牌的暂时调整来断定整个中国汽车军团的“后继无人”,这个结论下得就有点太草率了。

市场的竞争本来就是动态的,有进就有退。

正确的看法应该是,名爵作为先头部队,为我们趟出了一条路,也吸引了对方的“火力”。

而现在,我们真正的“主力军团”正以更强大的阵容、更先进的技术压上来。

中国汽车出口遇冷,欧洲前十都没进,谁在裸泳?-有驾

你看看比亚迪,现在在欧洲的名气有多响?

它不光是卖车,还把核心的刀片电池技术带了过去,甚至一举拿下了2024年欧洲杯的官方赞助商身份,这在以前是大众汽车的专属地盘,这个信号的意义非同小可。

再看看蔚来,它独特的换电站模式和高端服务,正在直接挑战欧洲传统豪华品牌的腹地。

还有小鹏、零跑等一大批新势力,都在欧洲各国积极布局。

这已经不是一个品牌在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完整的、强大的产业集群在集体出海。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数据,中国制造的纯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19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0.5%,飙升到了2023年的大约8%,并且权威机构预测到2025年这个数字可能会翻倍,达到15%。

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未来在欧洲的马路上,每六到七辆新跑的电动车里,就有一辆来自中国。

所以,名爵的暂时调整,并不能掩盖中国汽车整体在欧洲市场高歌猛进、版图不断扩大的事实。

这更像是一场接力赛,第一棒跑得很好,为后面的人创造了机会,现在轮到第二棒、第三棒以更快的速度冲刺了。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那个所谓的“关税壁垒”。

文章提到,欧洲要提高关税,导致了特斯拉和中国电车的势头减弱。

中国汽车出口遇冷,欧洲前十都没进,谁在裸泳?-有驾

这个逻辑听起来好像没问题,但咱们得反过来想一想,这恰恰是最能证明我们强大的地方。

打个比方,你在牌桌上打牌,如果你的对手牌技很烂,对你构不成任何威胁,你会紧张到要去修改游戏规则吗?

肯定不会。

你只会轻轻松松地赢下每一局。

只有当一个对手的牌技高超,打法凌厉,把你逼到了墙角,让你感觉马上就要输掉底裤的时候,你才会慌张地跳起来说:“不行不行,这规则得改改,得限制他一下!”

欧洲现在急着要讨论和实施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背后的逻辑就是这个。

这根本不是因为我们的车“不行了”,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的车“太行了”!

我们的电动汽车,在设计、在智能化、在三电技术,尤其是在性价比上,已经展现出了让欧洲传统汽车巨头都感到害怕的竞争力。

汽车工业是欧洲的经济支柱和最后的骄傲之一,当他们发现,在这条全新的赛道上,他们引以为傲的“百年老店”们居然快要跟不上来自东方的“新玩家”的脚步时,他们能不着急吗?

采用关税这种非市场的保护主义手段,本质上是一种战略防御,是为自己的企业争取追赶的时间。

所以,这份还没落地的关税清单,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欧洲市场颁发给中国汽车的一枚特殊的“功勋章”。

它撕下的,不是我们出口成绩的遮羞布,反而是某些欧洲本土品牌在公平竞争环境下力不从心的遮羞布。

它用一种最直接、甚至有些不太体面的方式,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已经强大到足以让昔日的老师傅感到真正的、切实的威胁了。

这,才是我们看待中国汽车出口时,应该看到的、更深层次的真相。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