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瞧见丰田这拉长了筋骨的bZ Woodland,我脑子有点短路。
电驱、撒野、巡游车,这仨词儿攒一块儿,总觉得哪里不对味儿。
照常理说,电车讲究的是绿色出行,撒野追求的是征服山河,两者似乎有点儿水火不容。
可丰田偏要把它俩烩一锅,还加了个“巡游车”的噱头,这是要唱哪出?
先掰扯掰扯这车本身。
身段拉长了152.4毫米,后备箱肚量大了65升,离地间隙也略微抬升了些许。
瞧着是更实用了,也更适合“野地撒欢”了。
不过,打住,420公里的续航,还是EPA工况。
这岂不是说,真要开到野外,可能连一半都够呛?
那还撒个啥野?
难不成是露营地找充电桩?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事儿,咱到底要什么样的“撒野”?
是真刀真枪地攀岩涉水,挑战极限,还是仅仅是周末溜达到郊野公园,在草坪上铺开垫子?
如果是后者,那这辆bZ Woodland倒也勉强能入眼。
好歹,空间宽敞了,配置也算奢华,开起来也静谧,还挺惬意的。
可症结就出在这儿。
明明只是想去公园遛弯儿,为啥非得置办一辆“撒野”车?
是为着填补内心那点儿对“诗与远方”的憧憬?
抑或是仅仅为了在朋友圈里秀一把“老子的车能上山下乡”?
汽车厂家当然门儿清消费者的心思。
他们心知肚明,很多人买SUV,并非真要开去豁泥巴,而是图个高高在上的坐姿,更大的肚量,以及更“硬汉”的造型。
因此,他们卯足了劲儿往SUV上堆砌各种“野性”元素,什么四驱系统,什么高底盘,什么越野胎。
但说句不好听的,这些玩意儿可能一辈子都派不上用场。
更具反讽意味的是,为了迎合这些虚头巴脑的需求,汽车厂家牺牲了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增加了排放,加剧了环境的负担。
这难道不是一种舍本逐末吗?
当然,兴许有人会辩驳,电动车是零排放,不存在污染的问题。
可电动车的电池生产,废旧电池的归宿,以及电力的来源,同样会对环境造成冲击。
只不过,这些影响被转移到了别处,被遮掩了起来罢了。
所以,当咱们为电动撒野车的横空出世而雀跃的时候,是否应该冷静下来盘算盘算,咱果真需要这样的玩意儿吗?
咱果真需要为了满足一时的体面,而透支更多的环境成本吗?
或许,咱们应该重新解构“撒野”的内涵。
它不应该仅仅是征服自然,而应该是与自然和睦共处。
它不应该仅仅是炫耀身家,而应该是追寻内心的安宁。
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的那样:“我步入丛林,是因为我想有意识地生活,直面生活,只去面对我生命中本质的东西,看看我是否不能学到它所要传授的东西,而不是,当我走到生命尽头时,发现我没有真正活过。”
与其驾驭着一辆“撒野”车去追逐远方,不如用心体味身边的点滴。
或许,真正的“撒野”,就在咱们的心田。
这才是这款“巡游撒野车”最应该引发的思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