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汽车安全的话题又一次被大家热烈讨论起来,起因是一汽丰田联合央视财经以及国家级权威机构中汽中心,对自己旗下的一款纯电轿车bZ5进行了一系列非常规的安全测试。
这事儿之所以引起这么多关注,主要是因为测试的方式有点超乎寻常,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暴力”,不像我们平时在新闻里看到的那些标准化碰撞测试。
很多人都在问,这到底是真的有底气,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宣传秀?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掰扯清楚,看看这车到底经历了什么。
首先得说说这个测试的背景。
现在的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车领域,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
各个厂家都在比续航、比智能、比配置,车里的大屏幕越来越大,功能也越来越花哨。
但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背后,大家最关心的、也是最根本的,其实还是安全问题。
特别是对于电动车,很多人心里还是会犯嘀咕:这电池到底安不安全?
万一出了事故,会不会比油车更危险?
一汽丰田这次搞这么大阵仗,显然就是想正面回应这些来自消费者的疑问,用最直观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产品靠得住。
整个测试分为好几个环节,咱们一个一个来看。
第一个环节就挺吓人的,叫“高空坠落”。
工作人员用一台大吊车,把一辆崭新的bZ5吊到6米的高度,这个高度差不多有两层楼高,然后直接松开,让它自由落体,重重地砸在坚硬的地面上。
这个测试模拟的是现实生活中一种极小概率但后果极其严重的事故,比如车辆失控从高架桥上掉下来。
当车子砸到地上的那一瞬间,发出的巨响让在场的人都捏了一把汗。
大家最关心的有三点:车里的人还有没有生存空间?
车门还能不能打开进行救援?
电池会不会因为剧烈撞击而起火或者爆炸?
测试结果出来后,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从画面上看,这辆bZ5的车身虽然有一些变形,但最关键的驾驶舱和乘客舱的整体结构保持得非常完整,A柱、B柱这些支撑车顶的关键部位没有发生严重的弯折和塌陷,这就意味着车内人员的生存空间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这么猛烈的撞击后,四个车门都能够顺利地打开,这就为事故后的救援抢出了宝贵的“黄金时间”。
而对于大家最担心的电池包,经过技术人员的仔细检查,发现它既没有明显的变形,也没有出现任何电解液泄漏的情况,状态非常稳定。
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丰田在车身结构设计上下了功夫,在像车身立柱、门槛梁这些关键承重部位,用上了一种叫做1500兆帕的热成型钢。
这个数字可能大家没什么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强度非常非常高的钢材,用它来打造车辆的骨架,就等于给车里的乘客造了一个坚固的“安全笼”,在危急关头能撑起一片生命的天地。
如果说第一个测试考验的是车辆的被动防御能力,那第二个测试就更具实战意味了。
测试方找来了一辆大名鼎鼎的“陆地巡洋舰”LC100,这可是个重量超过两吨的大家伙。
测试中,这辆陆巡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从侧面直接撞向一辆正在行驶中的bZ5。
这个场景,模拟的就是在高速公路上被其他车辆拦腰撞击的情况,而且用的还是一辆比标准测试道具重得多、速度也快得多的真车,可以说难度是加倍的。
按照常理,被这么一辆重型车高速侧撞,小轿车很可能会失控打转,甚至被撞翻,从而引发更严重的二次事故。
但令人意外的一幕发生了。
bZ5在被撞击的瞬间,车身只是轻微地向一侧摆动了一下,然后很快就稳住了姿态,恢复了正常的行驶轨迹。
这可不是运气好,而是车上的一套特殊系统在起作用。
丰田把这套系统叫做“制动、动力双冗余设计”。
这个词听起来很专业,其实原理不复杂,就是给车辆的关键控制系统加了一套“备胎”。
当车辆的制动或者动力系统因为猛烈撞击而出现故障时,这套备用系统会立刻接管,通过智能地控制四个车轮的刹车和动力输出,帮助车辆修正方向,避免失控。
这种在极端情况下维持车辆稳定性的能力,在瞬息万变的真实事故中,可能就是决定生死的关键。
接下来的第三个测试,可以说是把“暴力美学”演绎到了极致。
这次的主角换成了一台挖掘机。
只见挖掘机挥舞着它那重达将近一吨的金属挖斗,以每小时43公里的速度,连续两次狠狠地砸向bZ5的车门侧面。
巨大的冲击力直接把车撞得横向平移了两米多远,场面非常震撼。
这种测试已经完全超出了我们对交通事故的想象范畴,它考验的是车辆在遭遇极端外力破坏时的生存能力。
结果同样出人意料,被挖斗砸得严重凹陷的车门,居然依然能够正常打开。
而且,车辆的底盘和乘员舱的核心结构,也扛住了这两次毁灭性的打击,没有受到致命的损伤。
这说明bZ5的侧面防护是一个整体系统,从车门蒙皮、到内部的防撞梁、再到B柱和门槛,它们共同协作,形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防御体系,有效地吸收和分散了冲击能量。
看完这三场堪称“硬核”的测试,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款车,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一汽丰田bZ5的起售价是12.98万元,这个价格在合资品牌的纯电车里,算是相当亲民的了。
过去很多人会有一种固有的印象,觉得价格便宜了,会不会就在一些看不见的地方,比如钢材用料、安全结构上打了折扣。
而丰田这次用如此公开、透明甚至有些极端的方式,就是想告诉所有消费者:追求安全,并不一定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即便是一款价格亲民的家用车,也同样可以拥有顶级水平的安全防护。
这场测试不仅是秀出了bZ5自身的“钢筋铁骨”,也反映出了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的深刻变化。
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市场竞争,有了我们中国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和挑剔的眼光,才促使这些国际大厂也不得不拿出看家本领,用实实在在的产品力来赢得信赖。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样的“内卷”,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