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系车,曾经的光辉岁月,现在岌岌可危。那些年,它是无数家庭的第一选择,均衡表现让大批消费者趋之若鹜。可现如今,它仿佛走向了“边缘化”,不仅销量断崖式下跌,还在口碑上苦苦挣扎。这种落差,该怎么解释呢?是头顶风暴的国产新能源车在市场上横扫一切,还是消费者对韩系品牌本身已经“心生芥蒂”?在这场暗潮涌动的竞争中,韩系车的境遇,或许是一个大时代终结的缩影。
现代库斯途,就是韩系车目前面临窘境的最佳注脚。这款主打中大型MPV市场的车型,诚意满满,价格更是一降到底——十万级别,怎么看都该是“性价比之王”。可现实总让厂商欲哭无泪:尽管价格拼到了“地板价”,但销量却惨淡如初,这种结局背后显然不只是“价格”这一张牌没打好。消费者不买账的真正原因,恐怕还得从一个深层次的意识层面来说:韩系车的品牌力,已经被挤压到了极限。
从侧面来现代库斯途的设计走了一个极为大胆的路线。点阵式中网+灯组一体,看起来确实很前卫,可能许多设计师都为这套颜值拍案叫绝。但人们的审美毕竟是分层的——有人觉得惊艳,有人觉得怪异。库斯途的造型对于 MPV而言,确实有些不太讨巧,尤其是前脸设计和 SUV 更像,相比传统日系 MPV 的大气沉稳风格显得“另类”。再加上韩系车在品牌认同度上的劣势,外观挑战反而可能成为消费者排斥的理由。
内饰的部分能不能弥补颜值上的遗憾呢?从细节配置来库斯途还是很有诚意的。大屏幕、中控氛围灯、语音控制……该有的智能化功能基本全都有,甚至某些高配功能在这个价位显得格外“良心”。但细品之下,库斯途的档次感终究还是输了一筹:选材普通,设计沉闷,无法营造出“值得炫耀”的氛围。换句话说,消费者愿意花钱,但更愿意花在“有面子”的地方。而内饰乏力,恰恰打消了这种心理需求。至于底盘的扭力梁非独立悬挂,这又对舒适性形成了进一步打击,尤其家庭用户在长途驾驶时,会深刻体会到韩系车在“乘坐感”上的不足。
动力配置倒算是中规中矩,1.5T和2.0T两款发动机分档次搭载,结合8速变速箱,日常够用,但也不能说特别令人惊艳。诚然,它标榜“用车成本低”,汽油92号即可满足,比一些对标车型的费油表现确实亲民,但消费者对动力系统的期待,显然不止于此。对于喜欢“开车有劲头”的国内用户而言,高配还算勉强及格,但低配的动力表现似乎难以让人眼前一亮。
值得关注的是这款车的空间表现。韩系车向来在空间规划上有独到的优势,库斯途也延续了这一传统。超过3米的轴距,分段式天窗,双侧电动滑门,让消费者基本不用担心用车时的拥挤问题。航空头等舱座椅甚至为“舒适性PK”添了不少分数。即便如此,这辆中型MPV也没能成功“虎口夺食”,丰田塞纳、本田奥德赛等对手牢牢占据了家庭第一选择的地位。
消费者为什么对韩系品牌趋于冷淡?这是长期品牌积累和识别度的问题。在国内市场,韩系对比日系是“品牌力短板”,对比国产新能源又没有“技术优势”,加上近年来中韩关系波动,国民对韩系车的热情逐渐减少。无论再好的性价比,都远远无法弥补这种情感层面的落差。而库斯途的惨淡销量,恐怕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整个韩系车在国内市场的黯然神伤。
曾几何时,韩系车有过自己的高光时刻。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中国车市正值快速发展期。韩系车凭借经济适用且价格美丽的标签,迅猛崛起,尤其是小型家用车领域,几乎无所不在。再辉煌的品牌也躲不过竞争的浪潮。在国产车技术飞速进步的后时代,韩系车最引以为豪的性价比逐渐丢失了优势。而新能源车的崛起,更是将韩系产品拉入新的“死循环”:技术乏力,无法与新能源领域抗衡;设计疲软,难以和日系豪强较量。在新时代前,韩系车似乎一直没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历史总是给我们一种“宿命感”。日系车的崛起是韩系车的榜样,但也成了它的威胁。而国产车的进化,几乎就是韩系车身上的魔咒:当年国产车如何抢占市场,一点一滴把韩系车逼入夹缝之地,如今韩系车再走回头路,想一次性用“性价比”吸引消费者时,已经无力唤起观众的热情。从帕里斯到库斯途,韩系车似乎在复刻同一个过去的剧本,但时移世易,再不进行技术化、品牌化的真正改革,这个剧本的恐怕已经注定。
有人说,韩系车的失败就是对消费者心理研究的失败。设计再好、功能再强、价格再低,终究敌不过一个“品牌认同感”的缺失。库斯途的尴尬,可能是一枚警钟,它告诉我们:车企能拼得一时,却未必能拼得一世。改革若无新突破,“品牌衰退”的后果,终究无可避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