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连续五个季度都在亏着账,卖掉总部图个活命,估计接下来四年还得裁掉两万人!
曾几何时的日系车雄头日产,是不是快要面临倒闭的边缘了?还是暗地里在酝酿大招准备反弹?
到了2025年,汽车行业里,谁都别想忽略这家百年老牌车企现在的困境和奋力抗争的模样。
面临上百亿日元的亏损大坑,加上关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双重夹击,它的自我救赎之路到底能不能走得通呢?
日产这次“刮骨疗毒”到底是走出困境的妙招,还是白费力气的徒劳一场?
亏成这样,到底是谁坑了日产?
日产的亏损不是一两天能熬过去的,该从“外部困难”和“内部问题”两头儿好好聊聊。
咱先谈谈那难以避免的“外部挑战”吧——美国的关税政策,简直是把刀子砍得狠厉。
到了2025年4月,美国突然把进口汽车的关税调到25%,日产原本就靠北美市场混日子,这下可是直接蒙圈了。
事后虽然关税调低到15%,但一整年下来,光靠关税的原因,日产就少挣了2750亿日元,大概折合人民币176亿元,真是损失不小。
更糟的是,美国对电动车的补贴一减,大家买电动车的劲头也打折扣,连通用这类美系车企都开始收缩电动车方面的投资,日产在北美的局势更是雪上加霜。
再加上全球供应链时不时出点问题,外汇汇率一涨一跌,日产想压缩成本可真是难如登天。
再看看“内忧”那边,销量嘛,简直就算是“全面崩溃”啦。
到了2025年第二季度,日产的全球收入下降了3.8%,只剩下2.872万亿日元。
除了北美市场勉强没啥波动以外,其他地区全都凉凉了:日本国内销量降了 20.8%,欧洲也跌了 10.6%,就连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市场也扛不住了。
更让人头疼的是,那曾经说的“电动车优势”也不灵了!
眼下呢,中国的车企像比亚迪、蔚来,还有特斯拉吧,出新车型比翻书还快,日产的新车步伐就慢了半拍,消费者自然就不怎么买账,产品缺少竞争力,要不销量能火?别扯了!
日产的 “救命招” 管用吗?
面对这么大的漏洞,日产也没坐着等着不管,搞出了一整套“自救方案”,不过这些招是不是“止血良药”还是“安慰剂”,咱得仔细琢磨琢磨。
第一招就是“把总部的资产变现,换点现金”。
日产把横滨总部卖给了中国敏实集团和美国KKR组成的联合体,拿了6亿美元,还获得了739亿日元的特别收益,这笔钱全都投进了重组项目里。
可是,很多人觉得,这不就是“拆东墙补西墙”么?
总部确实卖掉了,可办公地点还得租,年年都得出钱,结果也就只能应付眼前的急事,解决不了产品缺乏竞争力、销量出现滑坡的根本难题,顶多算是“缓缓气”。
第二招叫“极限降本”嘛,这四年里裁掉了2万员工,高层管理层也缩减了21%,全球工厂数量从17个减到10个,产能则降到250万辆,目的是在2027年3月底前,省下来大约5000亿日元。
短期来说,这招确实奏效,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就节省了三百多亿日元,现金流也轻松了不少。
问题也就接踵而至了:被裁的里面会不会有核心技术的骨干呢?工厂关掉得越多,日后要想扩产新车型还能赶得上吗?
要是真市场突然活跃起来,日产会不会因为产能不足而错失良机呢?这些真是没人能说准。
第三招可不是别的,就是“押注中国市场”。
尽管上半年中国的销量遇到一些波折,日产还是坚持认为中国市场是“救命稻草”——打算推出N7等新款车型,到2026年底之前追加1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还把新车开发的主导权交给了中国的研发团队。
咱也得琢磨琢磨:中国的新能源市场到底是啥样的,怎么就卷得这么厉害?
比亚迪一年能卖几百万辆,特斯拉降价拼市场,日产的新品要没有点真料,只靠“撒钱”恐怕难撑得住。
想翻盘?日产还得闯过这三道关
就算这些“妙招”能奏效,日产想要彻底扭转局面,依然还得迈过三个难关。
第一道坎儿:关税是不是还会再“上调”呢?
美国对进口汽车的政策说变就变,没个固定的规矩,现在15%的关税已经让日产挺难受了,假如将来再涨,或者其他国家也跟着提高关税,日产的利润空间可就更紧张了。
你得知道,日本对美出口的汽车中,出口量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日产作为日本车企的代表可说是避不开这些贸易政策的影响。
第二关:新车能不能 paddle住市场销量?
日产预计下半年靠新推出的车型来推动销量,可是眼下买车的朋友变得更挑剔了:续航得长,智能配置得全,价格还得实惠。
日产的新车能满足这些要求吗?比如说聆风现在的续航和智能配置,跟国内的新能源车比起来已经没啥优势了,要是新车型还没突破技术,仅靠“情怀”可就难以再吸引人了。
第三关:在降成本的同时,创新还能做到两全其美吗?
眼下汽车圈里,你得拼电动和智能这两块,研发投入没少花钱。
日产在压缩成本的同时,会不会还能保持对研发的持续投入呢?
要是不是为了省点钱,把研发的经费都砍了,那新技术追不上也就没啥,反正短时间内省点儿,长远来看啊,竞争对手早就甩开距离了,到那个时候想再跟上就更难了。
结语
说到底,日产的难题可不光是它一家遇到的事儿。
如今,老牌车企们都陷入了“转型难题”。电动化投入巨大,关税政策又不太稳定,新兴力量还在一旁虎视眈眈,争夺市场份额。
日产敢于出售总部、裁掉部分员工,这种“断臂求生”的胆魄,真是不多见。
能不能挺得住,关键看接下来的执行到底咋样:新车能不能推出去,能不能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降成本是不是会影响到公司的“底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