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车圈可真是热闹非凡,各大车企纷纷“杀红眼”,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从特斯拉率先降价,到比亚迪秦PLUS DM-i冠军版“屠刀式定价”,再到雪铁龙C6直降9万,仿佛一夜之间,汽车市场变成了“价格屠场”。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市场竞争的压力。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汽车市场这块蛋糕虽然越做越大,但分蛋糕的人也越来越多。各大车企都想在这有限的市场里多分一杯羹,于是,各种竞争手段便层出不穷。价格战,无疑是其中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就像奇瑞和吉利这次闹出的“骂战”,风云A9和银河星耀8在价格和定位上如此相似,双方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一着急就容易“翻车”,做出这种不当竞争的事儿。
其次,营销手段的匮乏也是导致车企“杀红眼”的原因之一。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营销对于车企来说至关重要。但有些车企在营销上真是没啥创新,也没深度,只知道用一些短期的、能博眼球的手段。就拿奇瑞来说,这几年销量虽然有所增长,但在宣传声量上,跟吉利比起来还是差了点。这种营销上的焦虑,就让一些车企高管动起了歪心思,想通过制造话题,甚至是故意“碰瓷”竞争对手来吸引关注。可他们没想明白,这种只看眼前的短视行为,把品牌形象和长远发展都给忽略了,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再者,行业风气带坏了,互相学坏样。汽车行业里,一直都有点互相“内涵”的坏风气。之前长城举报比亚迪排放不达标,理想CEO暗讽问界“”,蔚来创始人说增程式是“过渡技术”,这些事儿都能看出来,行业里这种不良竞争的现象不少。有些企业用这些手段博得了一些关注度,其他企业一看,觉得这招好像有用,就跟着学。这么一来二去,这种不良风气越传越广,汽车行业就容易陷入窝里斗的怪圈,大家都忙着互相掐架,反而把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这些关键的事儿给忘了。
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汽车品牌该如何自处呢?我认为,首先,把产品做好才是王道。现在的消费者都精明得很,光靠耍嘴皮子可忽悠不了他们。车企就得在研发上多投钱,把技术搞上去,把质量提起来。发动机得让动力更足,还得更省油;电池续航得更长,安全性也得更高。内饰也别糊弄,坐着得舒服,设计得好看,车机系统也别老卡顿。只有把产品打磨好了,消费者自然会掏钱买。
其次,营销得玩出新花样。营销这事儿对车企确实重要,但老用那些老掉牙的、甚至互相攻击的招儿可不行。现在信息多得让人看不过来,得想点新招儿吸引消费者。比如搞个用户共创活动,让消费者一起参与设计,大家出主意设计出来的车,消费者能不买账吗?还有多搞点试驾活动,让消费者亲自体验车的性能。别再老想着靠贬低对手来抬高自己,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儿,后倒霉的还是自己。
后,别自己人打自己人,得守规矩。中国汽车品牌现在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候,更应该团结起来,把精力放在提升技术和产品服务质量上。别再在内部互相消耗了,错失了发展的好机会。咱们都盼着中国汽车品牌能摒弃这种不良竞争的毛病,用更开放、合作、创新的态度,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在国际市场上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总之,中国车企内卷竞争,杀红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竞争的压力,也有营销手段的匮乏,还有行业风气的带坏。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汽车品牌应该冷静思考,找准方向,把产品做好,营销玩出新花样,摒弃不良竞争,团结起来,共同迎接未来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全部评论 (0)